前年的5月12日,徐莉莉的6位亲人被无情地压埋在汶川的废墟下,从此再也没有见到阳光。她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一时哭得天昏地暗。但徐莉莉很快意识到,作为一个纽约四川籍的侨领四川同乡会会长,抹去眼泪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上街头,加入到为家乡父老募集善款的洪流中。
并不富裕的徐莉莉在灾难发生后的几个月中,在各个场合共捐出了6800美元。当她与纽约华人社团联席会的同仁们把在街头、剧场、饭店等场所募捐而来的20万美元交到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彭克玉的手中时,她心中感到了一丝安慰。
与徐莉莉一样,许多生活在纽约的川籍同胞仍在继续奉献着这种无疆的大爱。支援汶川的爱心行动仍然在进行中。
徐莉莉说:“对亲人的爱没有句号。我们也永远不想画上句号。”
在汶川大地震两周年来临之际,她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吴贝拉,一个典型的ABC,即人们所说的在美国出生的华人,正在为她的“爱心募捐基金”而忙碌着。她正在说服包括摩根大通公司在内的一批财力雄厚的美国公司加入到这个项目当中,以使这个基金真正成为一个帮助家乡亲人灾后重建的“钱袋子”。
吴贝拉的父亲是一个地道的成都人。从四川的担担面到川剧的变脸,家庭的熏陶使吴贝拉这个从小浸淫在美国多元文化中的美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根原来在遥远的四川盆地。地震发生后,吴贝拉下意识地感到,应当为血脉相连的祖籍家乡父老做些什么。于是,她想到了学校,想到了那些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2009年夏天,她带着一批十二三岁的美国孩子前往汶川。这批充满爱心的孩子不仅把纯正的英语教授给中国的孩子们,同时也给刚刚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孩子带去了希望和欢笑。
“类似的善举数不胜数,”徐莉莉说。许多川籍的华侨华人都是这样默默地奉献着,因为他们都把这种奉献当成了“理所应当”和“一种快乐”。
不仅是在纽约的川籍同胞,无数“编外川籍”同胞也同样关注灾后的汶川,因为他们在2008年的那个夏天就认同了一句话:“无论我们说什么方言,面对汶川,我们都是四川人。”
徐莉莉的好友李莉、一个曾经在华尔街打拼的聪慧女子,利用她与金融机构建立的良好人脉,广泛筹集资金,在汶川成立了一个爱心基金。“如今一所由这个基金资助的漂亮学校已经在汶川拔地而起。经过那所学校的人们,看到的不再是废墟,而是希望,”徐莉莉说。
“李莉虽然不是四川籍乡亲,但她是铁杆的编外川籍同胞。我们每次开展与汶川有关的活动,总是少不了她的身影。我们都把她当作一个不会说四川话的同乡人。”
“这是一种灾难与血脉铸就的感情。我们终日为生计忙碌,也许长时间无暇给家中的父老拨一个问候的电话,但大灾面前,我们恨不得能倾我们所有帮助家乡的亲人渡过眼前的困难,”徐莉莉说。
每当回想起灾难后那些令人唏嘘、令人热泪盈眶的场景,徐莉莉总不会忘记那些在纽约艰难谋生的家乡人。“每当我想起那些平时仅靠一块面包将就一顿饭的打工者毫不犹豫地把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投入到捐款箱的场景时,我的心头就会涌起一种激动,它鞭策我要继续做好支援家乡灾后建设的工作。”
徐莉莉去年春节曾经带着复杂的心情悄悄地去看了都江堰,也走进了曾经令她伤心欲绝的北川。当她看到全中国人民都在把爱源源不断输送到灾区的壮观场面时,感动之余,她觉得应当与纽约的华侨华人们加紧他们的爱心行动。
“灾区的建设如火如荼,我们也要把一些项目落到实处。我希望,通过侨胞的努力,更多通过华夏儿女捐助的学校和图书馆早日并将永远伫立在那片土地上。我们还希望带回去更多的设计师和更多的资金,也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延续我们这种割舍不断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