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灾区知识分子用智慧点燃灾后重建的护航灯

时间:2008-08-21 11:00   来源:光明日报

  “看不见地震的痕迹啊。”驱车前往绵竹的途中,同行的朋友一直在说。我这个三赴灾区的记者,一路为他们讲解这里曾经的哀鸿遍野,也不得不承认,灾难的气氛确实难再找寻。这个闻名的年画之乡,路边房屋上都画着喜庆的年画,人们纳凉吃饭,一派祥和,只是屋前多出了一顶帐篷。曾经触目惊心的危房已夷为碎砖,旁边江苏援建的楼房正在施工。一排一排的临时板房各自立起招牌:“绵竹中学”、“中心幼儿园”……人们的生活似已回到正轨。

   灾区的工作重心已由抢险救灾转入了重建家园,解放军、医生们、干部们、教师们、百姓们……还在各自忙碌着。重走灾区,变化之大令人震惊,不禁想起孙中山那句:“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与灾区的知识分子们对话,令人印象尤深,他们的脸上有更足的信心,言语中有更权威的展望。抗灾需要勇气,重建更需要智慧。在这里,知识这股力量正在美丽地绽放。

  人民教师:托起明天的希望

  车子一到达绵竹汉旺镇,天就开始下起大雨,行人寥寥。雨声中,城镇显得格外空旷,原先刺人心扉的花圈、紧张艰苦的救人场面已经不见。街道左手的钟楼仍然停留在14点28分,街道右手的布满裂缝的危楼只剩下一个空壳,那个我曾经站立,隐隐听到呼救声的楼道口,现在已经清空……站在雨中眺望这已经戒严的废墟地带,我才突然感到:灾区,我回来了。

  这次在绵竹见的第一个灾民,是绵竹市教师培训中心的罗主任。他告诉我,原单位办公大楼已经成为废墟,上个月办公设施才被转移到临时板房内。不过,这几个月他们的工作并没间断。教学楼毁掉了,他们就把教师们送往德阳市、成都市乃至四川省外参加培训,还特地增加了震后心理培训,确保不误开学,不降质量。“要从废墟上站起来,就要先把眼光投向废墟之外。”他这句话,讲出了重建工作中用的最多的点子:自救要先走出灾区,放眼宏观。

  “抗震工作不结束,胡子不剃。”早就听说了绵竹市教育局副局长彭波的这句宣言。几个月前见过他一面,正是满脸的络腮胡,风尘仆仆,未谈几句便赶去工作,这一身的干劲,看不出他刚经历失去至亲的打击。彭波出身教师世家,父母是退休教师,妹妹在北川中学教书,地震过后,彭波一直忙于组织抢险,深夜,正奋战在废墟上的彭波接到同学的电话:“北川平了!”顿时,悲痛啮住了彭波的心,最终,面前紧急的工作任务打消了他回北川看看的切望。三天后,局党委勒令他回家设法找寻亲人,他才匆匆往家赶。此时北川城已经面目全非,他怎么也找不到熟悉的街道房屋。忍着悲痛,他马上掉头再往绵竹赶。

  “后来挖出他父母和妹妹的遗体后,他跟我说过一句,‘80秒钟内,我成了个40岁的孤儿。’”罗主任这句话,道出了表面坚强的彭波背后脆弱的一面,“他说他唯一的愿望,就是父母和妹妹是地震的那一霎那间丧生的,不用忍受埋在废墟里那么长时间的苦难。”

  说话间,遇到了彭波,竟发现那象征他抗震决心的胡须已经剃掉了,整个人显得精神不少。看出我的惊讶,彭波浅笑着说:“抢险救灾已经告一段落了,现在是大家要一鼓作气重建,我还年轻,不能显出颓废的样子来,生活还要继续!”说完后他接了个电话,又去了教师临时安置板房。目前,绵竹在地震中损毁的中小学已经全部搬迁到了板房,9月1号临近,所有人都在为开学做准备。

  “教师稳住,学生们才能稳住。”罗主任充满信心地说。

  妙手医人:创造生命的奇迹

  这次地震,表现突出除了人民教师,还有后方的医务人员,正是他们与死神争分夺秒地对抗,才使得一个又一个命悬一线的遇险者重获新生。

  我和成都军区总医院副院长顾建文的结识就在他救人的现场。这位全军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已经成功为3000多名患者作过脑颅手术,也是由他主刀,为被埋时间最长、一直昏迷的赖元平实施了开颅探查、巨大脑内血肿清除手术。

  地震以来,顾建文一直泡在医院的办公室里,要对重伤员进行远程专家会诊,还排了一长串的待做手术,工作起来没日没夜,更不用说什么休息日。顾建文是个热心人,他记下了自己负责的所有患者康复过程的所有情况,有时候手术到凌晨,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写博客,写下他对成为孤儿的孩子的安慰和关怀,对患者康复的期待,他的那首诗《孩子,爸爸妈妈在天堂看着你安睡》让许多网友都落了泪,已经能够行走的赖元平虽然丧失了震前的记忆,却把顾建文当成了至亲的人。

  顾建文的同事告诉我,现在,老顾负责抢救的伤员基本都已康复,这段时间他在忙着搞科研,总结在大灾中对重症伤员的抢救和灾难现场抢救伤员的经验和不足,探讨在大灾中伤员救治的医疗措施和救治原则,同时深入研究地震中脑外伤救治以及伤员在极限状态下得以生存的原因等科研课题。

  采访老顾的时候,他说,能够成功救治那么多遇难者,关键在于医疗专家高超的医疗水平。他提到了他最佩服也最尊敬的医疗界前辈——工程院卢世碧院士和陈香梅院士。被废墟掩埋178小时的马元江就是经两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远程会诊,对其手术前的准备、治疗方案以及手术后的治疗进行了深入讨论,从而确保手术的成功。“我对赖元平实施手术的时候,也是各位院士专家支招、协助才得以完成。”顾建文掰着手指给我列举为抢救遇难者全力以赴的专家:黎介寿院士、黎磊石院士、刘志红院士、赵建宁教授、曹勇院长……“这些专家们知识储备丰富,经验足,医疗水平高,医德好,这才保证了我们打赢救治受灾群众的硬仗。”

  企业骨干:振兴经济的中坚

  进入东方汽轮机厂,老远便听到机器轰鸣。车间里,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来往穿梭,紧张有序。车间的地面是重新修整过的,被震断的斜拉横梁也重新焊接过,看高处,震碎的玻璃碴还在。在重灾区绵竹,东汽公司的受灾程度都不是用严重可以形容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遇难者达600余人。但在短短一百天的时间内就能恢复正常生产,这样的变化,即使对于已经对灾区巨变有着充分了解的我而言,也觉得不可思议。

  东汽公司第四分厂的李厂长告诉我,这都得益于厂里的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工程师,“我们厂这一大批知识分子在厂区重建和恢复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

  张新华,东汽第四分厂总装工段的工段长,他的独生女在地震中遇难。对于年近半百的张新华而言,这样的打击简直要了他的命。即便如此,张新华也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地震后他一直参与抢险救灾,三天后,女儿遗体火化,简单料理完后事,当天下午他就回来作为厂里组织的技术攻坚骨干,跟工友们在不间断的余震中进入车间作业,地毯式检查设备,白天钻在设备底下检查,晚上就在帐篷里熬夜看图纸准备修整方案,为恢复生产做准备。李厂长告诉我,张新华的女儿原定于今年十月完婚,家里连酒席都已订好,现在白发人送黑发人,大家都怕他扛不住,但他硬是一天都没有休息,是工作组中的“拼命三郎”。“他平时不爱说话,就是埋头苦干,在工作中一点情绪都不带,他曾告诉我,他们两口子这一段老失眠,不敢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哪怕是在电视上,一看见就想哭,就发呆。”说到这里,李厂长眼圈已经发红。

  李厂长给我罗列了一大群像张新华一样坚守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赵亮,东汽第四分厂加工段工段长,哥哥遇难。他一天假都没请过,全程参与了工厂重建、恢复的工作。

  杨旭,维修站站长,厂里的电气工程师,已经连续工作一百天没有休息日。

  杨大伟,技术组组长,带领他的组员承担起车间重建中所有的技术工作,攻坚破解了数不清的技术难题。

  在这些知识分子的技术保证下,东汽第四分厂于6月6日恢复生产,7月5日已经达到震前的生产水平。

  结束采访下楼的时候,正巧碰到了刚刚巡视完生产线的张新华,李厂长介绍我们认识,特别宽厚的人,微笑着跟我打招呼,怎么也看不出这是受了巨大打击的人,不由想起设在木板房里命名为“512大院”的东汽临时指挥部,门框两面写着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题词:“东汽真是泰山压顶不弯腰”,“东汽人是站起来的一个真正的巨人”。我想,有了这一批大震震不垮的知识巨人作为东汽的顶梁柱,重振东汽指日可待。像东方汽轮机厂一样,有这么一批强韧的知识分子作中坚,令人对整个灾区恢复生产,继续发展充满了信心。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