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5.12地震遗址。(中国台湾网 高斯斯 摄)
中国台湾网5月12日汶川消息 2008年,四川遭遇了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灾害,地处震中的汶川,在灾害、危机中损失惨重。——面对灾难,汶川选择了坚强。两年来,汶川加快力度,奋力建设,谱写出灾后重建新篇章。
集中发展园区助推工业腾飞
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发展工业?又该如何原地起立呢?灾后工业的规划布局、企业的重建等问题,成为了汶川工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汶川县长张通荣指出,将通过5年时间,逐步实现工业结构的较大调整,优化全县产业布局,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据了解,大力发展新型高载能工业、生态循环工业、新型环保化工工业等已成为汶川工业发展的明确目标和定位。
记者11日走访了位于汶川县漩口镇的阿坝铝厂。这是一个“以水电为龙头,发展民族地区工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兴建的重点企业,也是我国藏区唯一的电解铝企业。铝厂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遭遇了5.12地震的巨大摧毁后,铝厂全体员工与来自全国各地施工单位一起,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仅用了短短七个月,与08年12月12日恢复了生产,并在09年创下销售8亿余元的收入。预计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
到过汶川的人都会感叹:灾后重建两周年是其“蝶变”的两周年。汶川工业形态经过两年的博弈,一些企业做大做强,一些企业加足马力,重新重点规划出一片全新的工业园区。
因地制宜打造震后特色产业
在震后恢复重建时,汶川县政府提出每个城镇建设根据自身的发展,结合当地资源,挖掘自身优势,把城镇建设与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培植小城镇产业基础,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特色,并通过衍生产业链,把特色产业做大、做优、做出名。
产业重建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汶川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汶川坚持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企业化、企业集体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县已恢复甜樱桃、猕猴桃、茶叶、等特色基地五万亩,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个、种养业专业大户100余户,特色农业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漩口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小张告诉记者,“现在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原本外出打工的青年人都纷纷回来了。”
此外,汶川县还以观光田园风光、赏民族风情、享村寨客栈、品特色美食为建设内涵,以点带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展开。
在灾后的两年中,汶川个村庄依托特色产业而发展兴旺,产业围绕村庄而生机勃勃!
教育资源重组设施建设提前20年
汶川教育局通过进行教育资源重组,让每个村镇都有中心校的愿望得以实现。原本86所学校被撤并为25所,除具有浓重羌族特色的阿尔村小学被保留外,所有村小被合并到乡镇的中心校。
地震后,学校援建不仅仅是盖好最好的校舍,用最好的设备,还包括其它软实力的提升。对口援建组从人才战略培养出发,推动汶川中小学教育上水平、上台阶。校方负责人纷纷表示,对口援建的学校使当地教育水平提前了20年。
“我们想要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够享有城里孩子的待遇,提高全县整体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说,“现在,各个民族的孩子能够在一起上课,不仅有效利用了教育资源,也大大促进民族间的和谐相处,虽然上学的路程远了,但心更近了。”
这群未来的精英们,肩负着世人的关注和关爱,正快乐地成长。
新家园新希望 既能安居更能乐业
在汶川,“科学重建,规划为先”已成为灾后重建的座右铭。民房不仅仅是单纯的民居,更是未来发展的基石,是百姓的希望和未来。
映秀镇老街村村民董成群乐呵呵的告诉记者,“现在的房子,比以前那个舒适得多。”的确,无论是古香古色的具有汉代和清代风格的禅寿老街,还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羌城,亦或是温情淳朴的映秀,记者们都惊喜的发现,布局都是如此雷同:底楼为铺面,二楼用于民居。
汶川县副县长、水磨镇党委书记王志勇说:“把居住和旅游结合起来,把民居和发展商业结合起来,把民居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的特色。”
在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三年灾后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这是一个检阅一年前的峥嵘誓言是否实现的时刻。事实上,汶川每一个乡镇的变化都凝聚了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灾后重建的心血,每一份精心打造,都为了同一个理由:让老百姓既能安居,更能乐业!(记者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