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首  页 | 专题首页 |  要  闻  | 视  频 | 周年动态 | 两岸情深 | 患难真情 | 血浓于水 | 爱心汇集 | 经济重
人文重建 | 重访灾区 | 新家园新生活 | 志愿者行动 | 自力更生 | 对口支援 | 图片报道 | 各地援助 | 感人事迹 | 评论分析
  首页-专题-时政-汶川地震周年纪念-灾区重建-新家园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重访灾区:板房中的“花样年华”
 
  来源: 新华网      日期: 2009-04-22 19:10

 
 

  新华网四川绵阳4月22日电(记者 刘铮、吴陈)白色墙板、蓝色屋顶,一排排板房现在是汶川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主要住所。新华社记者近日重访地震灾区时发现,在这看似千篇一律的板房中,其实有不少别样之处。

  美丽人生化妆品店、婴幼儿健康洗浴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即便是临时安居之地,即便条件还是有些简陋,依然阻挡不了女人的爱美之心,依然少不了对婴幼儿的呵护,依然可以体会到读书的欢愉。

  期盼“美丽人生”

  21日上午,记者来到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建新板房区。远山之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美丽人生化妆品专卖店”的蓝色招牌和大幅化妆品广告上的美丽面庞。

  走进这家板房商店,虽然只有十几平方米,但三面立着货柜,迎面的货柜甚至还用上了柔和的灯箱作背光,乍一看还真有点在商场里的感觉。灯箱广告、悬挂广告、特许经营牌,还颇有番架势。

  货柜上的化妆品琳琅满目:唇彩、面膜、防晒霜、手霜、眼霜、保湿乳、洗面奶、指甲油、香水、粉底等一应俱全,还有套装。各种货品整齐地紧挨着立在一起,每件货品下面标着价签,两侧货柜的货品后面安装了整面镜子。

  “地震让大家的意识发生了改变,觉得能活下来很幸福,要好好打扮自己。”店员陈蓉告诉记者,每天多的时候能卖出上千元,少的时候也有几百元。而且,这附近专门的化妆品店有三四家。

  在记者逗留采访的半个小时,店里就来了四五拨顾客。有买防晒霜的,有买保湿乳的,还有买洗面奶的。有的还很熟悉地问,你们上次的促销活动现在还做不做,买你们的东西还送些什么。

  这个店白天卖化妆品,晚上摆上床铺就住人。问起陈蓉对未来的打算,她就说了一句:“希望我们的人生越来越美丽。”

  宝宝有了“专业浴室”

  在绵阳市安县塔水镇的三门峡板房区,20日傍晚,田桂碧正在“婴幼儿健康洗浴中心”给两岁的女儿付子怡洗澡。

  在这间不到20平方米的板房中,放着崭新的桌子、矮凳、婴儿浴盆和衣物储物箱。门边的角落里一个大热水器不停地工作着,地上铺着防滑垫。这里冬天有电暖器,夏天有风扇。

  “这里的清洁卫生做得很好,地方也宽敞,我每星期都带女儿来洗澡。”田桂碧笑着说。

  她说,一家人挤住在一间板房中,20平方米的空间放满了各种东西。大人洗澡还可以将就,但幼儿抵抗力弱、怕着凉,而且孩子调皮,需要一个宽敞的地方洗澡。

  英国救助儿童会地震灾区健康项目官员孙喆介绍,他们在绵竹、安县和北川的板房社区内先后建立了7个“婴幼儿健康洗浴中心”,为5岁以下儿童提供洗浴服务,并为6个月至2岁的儿童提供卫生、洗浴用品和营养补充食品,还向家长传授婴幼儿健康知识。

  志愿者谭燕说,每天下午1点洗浴中心开放,接待30个至50个孩子。天热时,洗浴中心到晚上八九点才关门。每个孩子洗完澡后,志愿者都会对浴盆进行消毒。“家长带孩子一起洗澡时可以相互交流,孩子们也一起玩耍,都非常开心。”

  62岁的王文珍老人说,天气热孙子徐恒帆容易出痱子,通过洗浴中心志愿者们的讲解,她已经掌握了一些预防幼儿皮肤过敏的简单知识。这时,4岁的徐恒帆在一旁大声说:“我喜欢洗澡!”

  “书籍使我们欢愉”
  
  在北川县擂鼓镇胜利板房区,记者21日中午发现这里有一个“羌禹文化活动中心”,同时挂着“儿童友好家园”的牌子。

  走进这个50平方米板房,抬头就是一幅蓝底白字的横幅:“书籍是幼年人的导师,是老年人的护士。书籍使我们欢愉,远离一切的痛苦”。横幅下,四个书架一字排开,上面摆放了上千本图书。书架边是长长的阅读桌,从高度上看是小朋友用的。

  图书管理员谭佑娟告诉记者,这里的书来自3个部分:县委宣传部下拨、志愿者捐赠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配备。“儿童友好家园”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项目,因为房间紧张,就和“羌禹文化活动中心”放在了一起。

  记者随机抽出书架上的图书:《宝贝第一童话系列:美丽的花环》《小故事中的大智慧》《瓦尔登湖》《中学生知识手册》《实用养殖技术》……

  因为是中午吃饭时间,这个图书室里没有人在看书。谭佑娟说,周一到周五,每天能有四五十位读者,周末时每天甚至能超过百人,以小朋友为主。除了书籍,这里还有不少玩具,附近幼儿园的孩子常来玩。

  不过,即便板房区里的各种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谭佑娟依然希望能尽快住进永久住房。她说,板房夏天太热,一大家子住一间房太挤,“还是要尽快先把家建好”。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