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首  页 | 专题首页 |  要  闻  | 视  频 | 周年动态 | 两岸情深 | 患难真情 | 血浓于水 | 爱心汇集 | 经济重
人文重建 | 重访灾区 | 新家园新生活 | 志愿者行动 | 自力更生 | 对口支援 | 图片报道 | 各地援助 | 感人事迹 | 评论分析
  首页-专题-时政-汶川地震周年纪念-两岸专区-两岸情深
 
 
两岸记者走访四川地震灾区:天府之国 美丽依然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 2009-05-14 09:52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周年之际,5月4日至11日,海峡两岸30多名记者在国台办和中国记协组织下来到四川,走进灾区——

 

  望乡

  5月5日,来自海峡两岸的30多名记者站在山腰高台上,远眺几百米外的北川老县城。眼前,几座山头间陷落的废墟,断壁倾颓,瓦砾堆积,一年前的惊天地震,已凝固成永久的疤痕。

  记者脚下简易的水泥平台,被当地人叫做“望乡台”。台沿栏杆下,一排素香,数支红烛,几个熏得发黑的水果供品。北川废墟内正进行最后的清理工作,禁止一般人入内,所以每天都有人来望乡台,祭亲人,看家乡。

  清理工作不是铲平北川废墟,而是维持废墟形状不变,同时在中间开通道路。北川废墟将作为大地震遗址永远保留。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辟为地震遗址博物馆,成为科普场所和灾难追思地。

  进入地震遗址,记者团为死难者和烈士献上花圈,在“2008·5·12”字样的石碑前集体默哀。“悲凉的感觉好像从脚底直冒上来……”,台湾中天电视台女记者钱怡君这样形容初入北川的感受。

  随后对羌族新村的采访,才让采访团的沉重心情为之一振。几公里外,北川擂鼓镇吉娜羌寨,簇新整洁的屋舍依山而建,是北川羌族灾民的新居。青山绿树间,两座碉楼势成犄角,10余民宅错落有致,外墙是传统的垒石式样,窗台房顶安放块块白石,尽显浓郁羌族文化特色。“吉娜”是羌族传说中美丽女神的名字,新的吉娜羌寨,美丽一如其名。

  “重建家园与保护羌族文化的任务,必须一起完成。”北川县文化局局长林训说。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大地震中,羌族民俗博物馆轰然倒塌,永平堡石砌古城墙、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石棺葬、无影塔等无不遭到毁灭性破坏。去年7月6日,在政府和山东援建队的帮助下,新的羌寨开始动工,12月即告完工。新羌寨融合了园林之美与民族风格,道路平阔,绿地充足,半山的文化广场,有垒石祭祀塔高高矗立。

  政府希望新羌寨发展旅游业,以解决当地人就业。文化广场边上已摆起几家摊位,穿民族服装的羌族妇女出售自己的手工刺绣和皮具。王姓女店主说,大地震后能这么快住上漂亮的新房,很开心,但目前游客不多,“生意不好,希望以后人多了,能够好点。”

  羌寨已经完工,北川新县城的建设则是复杂得多的大工程,紧锣密鼓的选址规划工作刚刚完成,5月12日大地震周年之际,也是新县城破土动工之时。

  爱 心

  5月5日,采访团走进四川江油市彰明中学,正对大门的主教学楼正在赶工,但已初具宏伟外观。校园内的花坛里、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千纸鹤、纸百合和卡片,上面写着学生的感恩和憧憬。一张卡片上写着:“感谢佛光会,也感谢所有好心人。”

  大地震几乎将有着80年历史的彰明中学夷为平地,除了一幢教学楼加固后仍能使用,其余校舍全部垮塌报废。台湾佛光会在地震发生后半个月来到了彰明中学,缘分由此起步。

  去年7月,佛光山星云大师冒着酷暑和余震来到彰明中学,参加了教学楼奠基仪式。佛光会捐资1300万元人民币,建造学校和食堂。星云大师还设立了一个50万元的奖学金,取名“勤读”,资助考上大学、成绩优秀但家庭贫困的学生。

  校长刘建雄接受采访时说,除了资金和物质上的援助,佛光会的法师们还带来了教师和书籍,对彰明中学的师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在去年7月组织了90名台湾学生来到彰明中学和同学们联谊。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学生们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重拾学习信心。

  高二的苏莎说,地震发生时,她和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安全撤离教室,但刚撤出不久,教学楼就塌了,“当时很害怕,很迷茫,以后没地方上学了怎么办?”所以,今天“看到教学楼重新盖起来,心里真是非常的高兴”。

  苏莎说,她的高考志愿将选择师范类学校,“因为地震发生时,老师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

  “5?12”大地震就要满一周年了,彰明中学把本周定为感恩周,学生们制作感恩卡、纸鹤,写感谢信,要在5月12日之前寄到佛光会总部,表达感谢之情。

  德阳市孝泉中学,10多名蓝衣白裤的慈济志工正在工地穿梭。建设中的教学楼上挂着横幅:“血浓于水,大爱无疆,感谢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

  慈济慈善基金会营建处主任林敏朝说,慈济在灾区共援建了13所学校,捐资2.287亿元人民币。他本人每月都要从台湾飞来四川,停留一至两周,与施工单位协调沟通,优化施工方案。和他一起的还有慈济的志工们,“他们都是拥有二三十年经验的工程人员,还有的是企业老板、总裁。”

  林敏朝说,慈济做慈善的特色“在于持续关怀,不是捐了钱就了事。”慈济聘请了台湾最有名的学校设计师,为新校园做精心规划。孝泉中学原有两棵百年银杏树,规划方案特地予以保留,并将树周围设计成学生休憩中心。新学校的教室,每间将有自己的读书角,“可以让学生有时间就多读点课外书”。教室还会有个半户外的空间,让学生不用出教室,就能呼吸户外空气,享受阳光,“台湾一些比较先进的学校也是这样设计”。

  两岸在施工技术上存在一些细节差异,林敏朝说,大陆施工单位非常配合,愿意接受慈济的施工方案。新教学楼将可抗8级烈度地震,“大地震中,学校绝不能倒。”

  和孝泉中学一样,台湾顶新集团在都江堰市援建的小学,一个个设计细节同样溢出关爱的温度。顶新出资援建的小学,教学楼建造已到装修阶段。记者看到,教室的窗户与众不同,玻璃窗上下还有可以开合的百叶,夏天打开时,整面墙都可通风。房顶中部凸起处,还开出两扇长长的气窗。“虽然造价高,但空气对流可以让夏季的教室温度比一般教室降低3摄氏度至5摄氏度。”顶新集团房地产部总经理刘祯源说,从去年10月小学开工以来,他就没有离开过工地,他说:“一定要为灾区的孩子们造出一个安全、美丽、现代的新学校。”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大灾大难更见两岸血浓于水的真情。据四川省统计,台湾同胞给四川灾区捐赠超过12.1亿元人民币。正如慈济人所说,钱只是第一步,台湾同胞深入灾区,带来充满人文关怀的建设方案,亲力亲为督导工程质量,与灾民交流恳谈,为他们进行心理复建,这金钱无法代替的深情厚谊,尤其感人肺腑。一名慈济志工说:“附近的民众都把我们当亲人,每天过来看我们,给我们送自家做的泡菜吃。”

  复 苏

  除了生产生活的复苏,四川旅游业也正在悄然回暖。

  在以年画蜀绣、农家乐闻名的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60余座崭新的农家小院已经取代了断壁残瓦,每一堵粉墙上,都绘有赵公镇宅、童子放鸢等年画彩绘。遵道镇镇长甘德福说,最早开业的农家乐从正月到现在,收入已有上万元。

  5月7日的都江堰景区,细雨沾衣的天气,依然游人如织,除了几座古建筑尚在维修外,完全看不出这里是受灾最惨烈的景区。

  四川旅游业在震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四川省76个著名景点,只有五六处受到不同程度毁损,但游客对入川的旅游安全保障失去信心,对四川的交通吃住条件产生疑虑,令四川旅游彻底跌入谷底。四川省旅游局初步估计,灾区旅游约损失500亿元人民币。

  但地震或许也带来了机遇。一年后的今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看,四川究竟怎样了?“五一”期间,沉寂已久的都江堰景区终于迎来灾后第一波旅游高峰。都江堰全市3天共接待游客32.6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4%、9.5%。全市宾馆饭店客房入住率终于再度达到66.23%的“及格线”,其中星级宾馆达到85%,商务酒店达到82.5%。

  都江堰著名的“鱼嘴”,将岷江分为两半,一半入海,一半流入成都平原,灌溉千里沃土,正是有了它,四川方能得名“天府之国”。今天的“鱼嘴”上,留下了数十道细如蛇行的白线,这是地震留下的纪念,665吨混凝土浇下,“鱼嘴”已经坚固如初。都江堰这名老兵,不会因小败而挫志,都江堰庇护下的四川,更不会因一场天灾而不振。

  一起采访的台湾记者,都对四川的恢复速度表示赞叹。《联合报》记者赖锦宏说,灾区这么大,受灾人数这么多,这样的复建效率实在不简单。但他也指出,未来还有更艰难的题目等待处理,那就是就业和心理康复问题。

  确实,前途仍有诸多困难,但在举国投入,八方来援的情况下,四川人必将以其特有的豁达、开朗、坚忍的精神战而胜之。

  采访途中我们看到,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已经贯通;城市里街头热闹,商业繁华;路旁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中,推土机轰鸣着往来奔忙;新盖的民房,大红“福”字倒贴在门上。临时安置点整齐的板房里,孩子们在里面安静地读书,幼儿园老师带着小朋友做早操……

  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欣慰地发现,四川已走出大地震的阴霾,天府之国,美丽依然。(王 平)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