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会前瞻】
北大教授陈少峰:中国大步走上文化复兴之路
十七届六中全会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主题锁定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那么十七大以来,我国在文化战略与文化发展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哪些进步,呈现出哪些亮点?还面临哪些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围绕这些话题,中国网记者日前独家专访了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十七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取得两大突出成就
满足国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在文化产业方面,为文化企业上市打开了政策通道
谈到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文化体制改革,陈少峰教授表示,这些年来,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始终有一个全局的战略展望,主要是着眼于两个角度:从国际文化竞争力角度来说,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百姓的文化民生角度来说,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国家对这两方面意义的认识比较充分。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这些年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西部开发助学等一系列文化工程,初步建成了一个满足国民基本文化需求的体系。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事业类机构陆续实施转企改制,为文化企业上市打开了政策通道,为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文化企业开始遵照市场的发展规律运营,文化产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我国文化产业近5年来,以年均16-20%的速度飞速发展,已经超过了国家GDP的发展水平。我国在游戏、互联网广告、影视出版等领域都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陈少峰指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指导意见,以及“十二五”末期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方针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大格局的形成,为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提升国际文化竞争力提供了政策推动力。我国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了文化生产力
我国对内对外文化发展大格局初步形成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极大地释放了文化生产力,对外不断提升与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大国地位相符合的文化竞争力,对内不断满足百姓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样一个文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动了我国文化的繁荣,文化市场更加富有活力。
陈少峰强调指出,文化体制改革是着眼于文化的总体发展,是一种发展战略,是以转企改制为支点,解放文化生产力,充分发挥并放大文化的推动作用,通过文化的发展,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是经济发展,那么第二个阶段就是文化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涉及的领域日益广泛,包括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国家软实力建设、老百姓的精神需求、青少年的价值观,因此,文化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全局战略发展的大工程。有鉴于此,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应当上升为“一把手”工程。
内容建设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陈少峰把文化产业分为三大块:内容产业;传媒和平台产业;延伸产品和文化制造业。其中,内容建设是未来最主要的工程。
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内容和文化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初步阶段性成果:文化产品量大、内容丰富,但另一方面,精品少,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作品、文化活动不多。
陈少峰指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存在严重问题,据调查发现,大企业大都在做媒体和平台产业,中小企业却在做内容。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政策上、经济上鼓励扶持以制作内容为主的实力企业,多搞一些原创的、大制作的、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精品文化项目。
未来文化发展要重点解决大三问题
陈少峰强调,要加快文化大发展实现文化大繁荣,有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重点解决文化事业的效率问题。
在推进国有艺术院团转企改制的同时,要重点解决好文化事业单位的效率机制问题。现在文化事业单位没考核,投入多少,看不出来。所以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建立考核体系,建立问责机制。没有考核,效率出不来,没有问责,文化难有大发展,百姓难得实惠。
在文化事业单位建设方面,要从以硬件为主,向软件为主发展,要把更多的资金投到内容建设和文化活动方面,投到人才培训方面,从粗放型建设走向细化的、丰富型的为百姓服务的文化系统工程。
其次,在文化产业方面,一要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特别是新闻出版类企业,要通过上市融资实现向新媒体的转变,这是非常急迫的事情。二是政府在政策扶持方面要以内容为主,内容上要超过传媒覆盖。在扶持对象上,国有、民营要一视同仁,共同把文化产业内容做好,它们共同代表着国家整体的软实力。
再次、加强文化外交,有计划的以政府引导、民间形式为主推动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去,要有战略规划,包括项目的规划、驻外部门的落实和资源对接等一系列方案都要清晰明确。传播什么内容、谁做、怎么做、影响和反馈机制。项目不在多,在精,要举国之力,重点打响几个品牌,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
陈少峰指出,在文化走出去方面,我国正在发生两个转变:一是政府更加重视扶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走出去;二是政府日益重视媒体的传播,包括树立国家形象。这些年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足的是依然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精品。为此,陈少峰建议政府实施文化“走出去”“十个一”工程,即每年重点推一首歌、一部电影、一本畅销书、一个舞台剧等,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每年有计划地向世界推出十部优秀的、有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产品。
青少年文化问题
是关系国家文化安全的大事情
陈少峰教授特别指出,青少年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关系国家文化安全的大事情。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让青少年在游戏中玩得开心的同时,进行文化引导。
要从学校入手,改变考试方式,把文化和教育一起抓。目前的教育工作中,整体忽视、弱化了青少年的文化教育,从如何做人、做事,到礼仪、道德等等都是欠缺的,导致青少年一走上社会,就会被国外的文化所征服。
只有教育才能引导文化。陈少峰指出,不能单纯依靠文化产品引导青少年,这样青少年很容易被国外的文化洗脑。因此,青少年的文化引导问题,必须从教育入手,纳入素质教育考试体系;要彻底改变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方式,增加文化素质的内容,让青少年在文化艺术的学习中学会分析、思考。
“六中全会”将助推
文化体制改革走向历史新阶段
谈到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陈少峰指出:这将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承前启后的一次会议。
陈少峰说,经过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我国文化事业的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下一步,就是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行的各项事业顺利的推进完成,并取得阶段性成功。这个过程中,要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基本解决完,使之进入到成功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六中全会就是要完成这件事的一个转折点。
陈少峰预计六中全会会议后一段时间内,国家将进一步深化、细化文化体制改革,包括转企改制、出台一系列文化新政,确定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等等,着力把整体文化战略格局塑造出来,把这个核心关键问题解决好。
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中国走上文化复兴之路
“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机正在到来,因为经济、社会各方面都需要文化的带动和提升。”陈少峰说,“我们做不出奢侈品,就是因为我们还不懂得奢侈品如何用文化元素来设计体现,现在的中国需要用新的文化价值观引导文化消费,并用文化改造提升产业结构。总之,中国正在进入以文化推动发展的时代。”
陈少峰说,这个过程可以称为文化复兴,但我建议用文化大发展。因为,在文化大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传统文化的复兴,但不可能是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好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现代的生活方式相融合,这应该叫做“中华文化发展式的复兴”,不是传承式的、回归到原来的那种样子,是创新发展,加上继承发展,这样的一种复兴。
陈少峰强调,未来国际的竞争,包括文化国际竞争力,都要以创新为主,发挥文化创造力,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用今天的文化做载体,才能兼容传统好的文化。
另外,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也要以当代文化为主。陈少峰建议筹建一个中国当代文化博物馆,把今天的文化成就,和未来发展的文化蓝图展示、描绘出来,激励人们去创造。面向未来,以现在的文化为起点,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进来,只有这样,中国的未来才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