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深圳的地标建筑越来越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宾馆,到80年代的国贸大厦,90年代的地王大厦,很快将迎来京基金融中心的新高度(从左至右,拼接图片)。
1982年开建的深圳国贸大厦(资料照片)。
绿色、低碳的建科大楼外墙是光电板,太阳能能提供大楼30%的用电量(8月18日摄)。
建科大楼顶层是蔬菜园,上面架空的是太阳能光板(8月18日摄)。
建设中的深圳市京基金融中心高度将到达439米,是深圳未来的地标(8月17日摄)。
即将迎来30周岁的深圳经济特区无论在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百姓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深圳城市建筑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之一,在这30年中实现了大跨越。
1982年开建的“神州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创下了“三天建一层楼”的奇迹,从此“深圳速度”传遍神州大地。1996年,高达383.95米的地王大厦落成后,成为深圳的新地标。进入新世纪后,经历过“速度”和“高度”的深圳建筑人创新观念,开始向绿色建筑、低碳建筑转身。深圳市已经明确提出要将深圳建成“绿色建筑之都、低碳生态城市”。2009年,号称“有生命、会呼吸的房子”的深圳建科大楼建成投入使用,让“绿色建筑之都”有了最好的注脚。太阳能、风力发电机、光导管等40多项绿色技术的运用,让建科大楼成了一座智能低碳大楼。据了解,该大楼与当地同类建筑平均水平比较,年单位建筑面积空调能耗低50%、照明能耗低71%、总能耗低59%。目前,深圳市已成为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在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建设中继续发挥着典范作用。(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