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一个30岁深圳人的特区往事

时间:2010-08-25 14:15   来源:南方新闻网

  人物小档案:

  余意,30岁,1986年来深。

  1986年的春节前,由于所有的家具、行李打包,都已经装在了一辆大卡车上,余意在外婆家住了一个晚上。那个晚上,妈妈和几位姐妹一直聊到深夜。第二天天还没有亮,6岁的余意还来不及和小伙伴们告别,就随父母从粤东小县城,坐着长途客车,一路摇摇晃晃地来到了她向往已久的深圳。

  余意在深圳的第一个家,就在靠近莲塘的西岭下,位于城市的边缘,甚至比家乡小县城有更多的乡村气息,不同的是经常有香港货柜车从门前的马路上呼啸而过。由于住房紧张,余意一家三口和另外一对夫妇挤一个三室两厅的单元房里。楼下便是山边的荒地,许多干部职工就在荒地上,搭出一个个小棚子养鸡养鸭,烧掉野草,围上竹篱笆,便成了一个个小菜园子。余意的妈妈是这些业余农夫中,最有热情的一位,每天下班,都带着余意,在菜园子里播种、松土、浇水、施肥。由于耕种得法,种出来的蔬菜一家三口人根本吃不完。傍晚时分,同一个大院的职工干部路过时,便顺手拿一把莴苣,拿一把香葱,或者抓几把豆子,晚饭时便可以享受到余意妈妈耕耘的成果。

  每个周末,余意几乎都有机会“进城”一两次,有时会奢侈一下,一家三口在京鹏酒店或者罗湖宾馆,享受最地道的广式早茶。更多的时候,只有余意和妈妈两个人“进城”。从家里出发,走路到黄贝岭公共汽车站,要花掉大半个小时,然后再花2毛乘10路车去东门。虽然是打着去东门市场买菜的名号,但通常大多数时间都会浪费在东门的大街小巷里,在一个个卖服装、鞋子、日用品的小店小摊间穿梭。事实上,也根本没有买新衣服的预算,只是尽情地享受商品丰富的琳琅满目,以及享受“如果我拥有了它”的快感。

  东门一日游,通常会在一碗云吞,一支深宝汽水下肚后,正式宣告结束。然后在湿漉漉、腥呼呼的东门市场,买一两斤昂贵的猪肉、几斤花甲之类的廉价海产,便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当时,一斤肥美的花甲、圣子,只需要5分钱,再加几毛钱的潮州酸菜,便可以煮出一锅鲜美的汤。于是,余意家几乎每天都会吃一次这种汤。时隔二十多年,余意的妈妈至今仍常常怀念那时无人识货而被贱卖的海鲜。

  刚来深圳的那几年,余意有许多印象深刻的事情,如去香蜜湖度假村玩碰碰车,去深圳湾畔眺望香港,去蛇口看停泊在岸边的轮船。由于住在梧桐山脚下,余意印象最深刻的是仙湖植物园的落成和梧桐山隧道开通。梧桐山隧道开通的那个国庆节,余意的爸爸借了单位的车,带着全家老小和几个朋友的孩子,特意去梧桐山隧道体验一把。当时,汽车行驶在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隧道里,粉色昏暗的灯光落在身上,实在是神奇得很。

  由于太多人开车去看梧桐山隧道,沙头角的街上热闹得很。妈妈在沙头角书店里,为余意买了几本小人书。谁料,一位警察过来给爸爸开了一张罚单,原来爸爸把车停到人行道上了。由于不知道交通违章的严重程度,余意足足担心了好几天,怕爸爸被警察带走。

  来深圳的第三个年头,余意搬到了福田区的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等待了大半年后,家里也装上了电话。为了让电话机物尽其用,余意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打电话给同学问作业。

  到深圳的第15个年头,余意的父母按揭买了一套商品房。

  余意妈妈当年开垦的菜地,现在是一条宽敞的马路,当年一起当农夫的邻居们,已经许久没有联系。据说当年出生的那个胖小子已经大学毕业,并有一个女朋友。而立的余意已经有一个3岁大的孩子。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的今天,她感叹,许多往事成为了历史,许多名胜成为了古迹。(深圳晚报 温思廉 2010年08月09日)

编辑:冯江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