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孙启烈:深圳是我第二个家

时间:2010-08-30 09:56   来源:新华网

图为孙启烈

  图为孙启烈

  30年前,中国政府宣布成立深圳特区,这消息对于当时初出茅庐的香港商人孙启烈来说,并非一件震撼的大事,他也不知道这个“特区”究竟有多特别。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开始在深圳设厂,并在那里迎来了生意上的黄金时期,这一陌生之地才渐渐成为他的“另一个家”。

  “对于我这个港商来说,当时只是知道多一条消息而已,特区可以帮到我们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是完全不了解的。”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孙启烈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是他在1980年听到中央要在深圳成立特区时的反应。

  早在1979年,继承父亲衣钵从事厨具行业的孙启烈已进入内地发展,主要在南海区、广州、东莞等地办厂,以解决他们在香港工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他说,在最初期,大部分港商抱着回馈家乡的心态把生意带到内地,热门地点包括珠海、南海区、广州等,到深圳去的少之又少。

  “当时率先进去的企业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孙启烈表示,初为特区的深圳,实际上还是乡镇,他形容港商在深圳发展初期是“摸着石头过河”。

  虽然对深圳的发展前景仍有很多疑问,然而深圳的地理优势和宽阔的自主度却吸引了孙启烈。1988年,他正式在深圳办厂,做来料加工。

  “去东莞石龙花的时间很长,去深圳呢,可以每天往返,这样就觉得很幸福啊!”孙启烈表示,刚到深圳发展时,觉得一切都很原始,但也正因为处于起步阶段,深圳到处展露出勃勃的朝气。

  “不像在东莞,在深圳我们可以自己拿主意,最重要的是自主,自己聘工人,自己发工资。”孙启烈说,当时在深圳有相当大的优惠程度和自主度,有关报批手续和环节都可以缩减,现在看起来这些措施都是十分超前的。
 
借着深圳特区带来的机遇,孙启烈在深圳的业务经历了十年黄金期,一个起初只有几十人的厂子,规模逐渐扩大,营业额由最初的一两百万港元,增加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两亿港元。

  最初在深圳办厂并不容易,正如孙启烈说,有了自主权,很多事情都能办,但由于对深圳各方面的认识不深,办起事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他在早期投入很多时间在深圳。

  “早期我花很多时间在深圳,大约70%以上的时间都在那里。”他表示,厂房开设初期,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加上他曾担任过深圳市政协常委,并且活跃于当地各个社团,从而建立起密切的人际关系。

  孙启烈说,他们整个企业的运作一直在完善中,当中虽然有一些碰钉子的地方,但总是收获大于付出。

  “真的很幸运,我们赶得上改革开放这个热潮,我们有参与也有付出,同时有更高的收获,更高的回报,我自己对深圳的感情就很深厚。”他说:“深圳是我另外一个家,也是我另外一个发源地。”

  当初的陌生与观望,换成了今天的一份深厚的感情,孙启烈的深圳厂房也随着经济环境有所变化,由原本单纯的来料加工不断升级转型,提高了外包水平。

  “生产部门、接订单的部门、营业部门、行政管理等,都在深圳的写字楼里。”他说,随着香港作为内地和海外间的中转角色有所减退,他们一大块业务已从香港搬到深圳。

  展望未来,孙启烈认为,深圳需要走向国际化,“以前有国家政策倾斜,你是特区,人家不是特区,但现在深圳特区已经不‘特’了”,为了避免被其他城市赶上,深圳必须更加国际化,这才是深圳的出路。(张雅诗 苏晓)

编辑:吴斌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