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直被看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然而,这个如今车水马龙、汇聚四方的现代大都市,30年前却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
当年的那个小渔村,就是现在深圳罗湖区的渔民村。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上世纪50年代,他们来到深圳河边附城公社定居,靠捕鱼捞虾艰难度日,渔民村由此得名。渔民村与香港仅一河之隔,在1979年以前,因为贫困不少人越过深圳河偷渡到香港。当时有一首民谣曾经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
特区的建立给这些贫困中挣扎的深圳本地居民开启了新生活的大门。从1980年开始,渔民村利用特区的经济政策,组建起运输车队、船队,办起了来料加工厂。经过勤奋苦干,到1981年,渔民村户均收入达3.3万多元,成为深圳的第一个“万元户村”。
更多的外地人和创业者从全国各地涌来,追逐着属于自己的梦想。1987年,43岁的退役军人任正非放弃团级待遇,凑来2万元钱干民营。如今,任正非创立的“华为”成为中国通信制造业的第一企业。
今年42岁的安子1984年来到深圳打工。20多年间,她一边打工一边自学、写书、创业,如今的她已是4家公司的董事长,并且获得研究生毕业证书,出版了13本书,成为打工者的偶像。
深圳朝气蓬勃的创业者们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创造了多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开启了我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进程;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在短暂的时间里,深圳人口就由不足3万发展到目前的1000多万,城区面积也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7806多亿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深圳已经成长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是其四大支柱产业。2008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3153美元,是内地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此外,深圳还是我国主要的外贸口岸,其进出口总额连续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
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深圳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门户之一。目前,在深圳长期工作生活的外国人达1.3万人以上,深圳国际味日浓。2008年经深圳口岸出入境的旅客达到1.78亿人次。
“今天的特区创业者一定要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珍惜手中的接力棒,永远继承和弘扬宝贵的特区创业精神,继续担负起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重大使命,续写特区新的篇章,再创深圳新的辉煌。”2008年8月,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8周年创业者座谈会上,广东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刘玉浦说。
2009年,国务院先后批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规划》,深圳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继续承担探路者的重任,将努力在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自主创新等方面为全国提供新鲜经验。今天,深圳又站在了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记者 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