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而立之年调整产业结构,深圳有了新的转型梦想,深圳市政府近日宣布,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深圳的支柱产业。
过去30年,无数怀着淘金梦和个性解放梦想的年轻人来到深圳,造就了如今一批批走出国门乃至成为世界500强的企业,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和文化逐步形成深圳四大支柱产业;未来30年,在深圳转向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新兴支柱产业的过程中,深圳能否批量生产出华为、腾讯这样的龙头企业?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30年后的深圳,对于人才,还如当初一样有吸引力吗?追求冒险和个性的深圳梦是否会褪色,敢于冒险与创新的深圳精神是否依然存在,是决定新时期深圳梦能否实现的关键。
深圳还有吸引力吗?
“羚羊挂角11”在深圳坂田一家软件开发公司上班。在天涯博客上,他发表的一篇博文,引起很多深圳人关注。
“羚羊挂角11”讲述的故事是:“深圳公司由于部门开发人力不足,从南京研究所协调了人过来异地开发,有一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出差即将结束,我们部门依然缺人,就想看看这些异地过来,刚毕业还没什么牵挂的同学能否留在深圳。聊了一些,大部分问题是:深圳治安没有南京好;深圳本部工作压力大,节奏快,一直很忙,没有自己的生活,南京气氛相对轻松;深圳没什么好玩的,华侨城欢乐谷也不能每周都去啊,公司所在地坂田去华强北要1个小时,去蛇口要2小时,去别的地方就更远了。”文章最后,他提问,“深圳真的没有吸引力了吗?”
对于很多依然怀着深圳梦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以互联网这个而立之年的深圳确立的新兴支柱产业为例。深圳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是近年本土迅速崛起的一家电子商务企业,公司总经理魏强来深圳闯荡近20年,在从事进出口代理工作长达11年后,他抓住互联网业兴起的机会,创立了这家全国首推全程外贸电子商务公司。“80年代末来深圳的很多人与我一样,是因为这里有独特的改革开放政策,只要你敢想敢干,到处都有机会。如今,特区不特,来深圳的年轻人,首先要面对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等现实问题,内地城市自然相对更有吸引力。”魏强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他告诉记者,近期苏州工业园、上海某区政府都有官员专程到公司造访,希望能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公司迁移。“如果说现在还有什么让我留恋深圳,只有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20年的心理情结,还有就是对开放的民间环境的不舍。但是,我们公司在深圳成长的这9年时间,并没有得到本土具体扶持政策的帮助,对于一家正在迅速成长的企业来说,如果其他地方有切实的扶持政策,我们也会考虑迁移。”魏强说。
本土龙头企业腾讯公司CEO马化腾也曾指出,人才短缺制约着广东互联网发展。马化腾表示:“高房价对吸引人才的冲击,以及带宽、土地资源等因素都影响人才的吸引力”在所有因素中,马化腾对于人才短缺的影响最为关注。
如何延续“深圳梦”?
“过去30年深圳立起了什么?靠什么而立?”
“迎接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深圳今年能做什么?”
“未来30年深圳再干什么?靠什么去实现?”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给深圳提出的这三个命题,可以应用在三大新兴产业如何延续“深圳梦”的反思。
深圳社科院城市营运中心主任高海燕认为,改革开放之初,深圳放开的体制、灵活的管理、更高的收入,让人们萌发了战斗力。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袁易明也表示,将“深圳梦”概括为“发财梦”是一种片面理解。“过去30年,深圳之所以能培育出华为、腾讯这样的明星企业,靠的决不是发财梦,不是几条经济优惠政策,而是良好的市场机制。”袁易明对本报记者说。
深圳市商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林慧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深圳目前有十大“短板”,其中包括:缺少在全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学者;缺少在全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企业家;近年来缺少在全国有影响的改革风云人物;除了华为、中兴,还缺少一大批可以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小富即安”风气有所上扬,开拓创新精神不如改革开放之初。“深圳不是缺人才,没有吸引力了,而是人才看不到方向。三大新兴产业政策的出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目标,但是实现路径值得探讨,是靠重大投资来拉动产值还是靠建立产业链来实现?在这个问题上说法不是很明确。”深圳市科协副主席张克科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他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百业待兴,需要梦想支撑。如今,深圳已经醒来,不再做梦,需要的是做实。他认为,30年后的深圳必须坚持“建立国际化城市,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建立公民社会”这三个方向,才能继续吸引人才,再续“深圳梦”的奇迹。
深商研究会秘书长黄东和认为,深圳的特色优势在于梦想。“倘若我们能够将所有深圳人的梦想作为深圳的理想、将所有深圳人的想象力凝聚为深圳的创造力,以创意为瑰宝,以实利为衡准,事事敢为天下先,那么,以深圳特区的使命和抱负,哪一个城市能与之抗衡呢?”黄东和说。
地理纵深
“深圳梦”还能否批量生产腾讯、华为?
过去30年,深圳梦缔造出了许多有名的企业和企业家。华为的任正非、中兴的候为贵、万科的王石等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他们敢闯敢试、拼搏创新,托起了深圳这座中国人的梦想之城。他们都是改革之初来到深圳,托起了深圳今天的辉煌。30年过去,在深圳未来瞄准的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中,能否批量产生华为、腾讯这样的企业,这座城市的土壤,还能孕育出这样的明星企业家吗?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袁易明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在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否再批量生产出华为这样的明星企业以及一批明星企业家,主要看两点:深圳的改革力度是否依然不减弱,市场机制、体制依然存在?是否具备生产产品,发展新兴产业的生产要素。
“至少从目前来看,深圳的改革力度并无减弱,市场机制在全国来看都是相对完善的,企业具备捕捉市场需求的良好能力,本土创业的年轻人依然保留了移民文化带来的包容、吸收、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深圳完全有可能在未来30年再培育一批华为和腾讯。”袁易明说。
深圳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强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深圳曾经以先进性、试验性成为实现梦想的捷径,但现在在其他城市同样可以实现梦想。如何继续培育出一批明星企业,他建议政府应该更多关注和培育本土成长性好的中型企业,而不是只关注龙头企业的引进与服务,因为大量的本土中等规模企业中,才极有可能诞生出新的“华为”和“腾讯”。
地理论见
“梦想没有褪色,而是在外溢”
“深圳梦是否褪色,不能一概而论。”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中心主任宋丁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什么是“深圳梦”?宋丁认为,“深圳梦”就是“特区梦”,深圳成立之初的特殊性在于你可以做在特区以外的地区所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不把深圳的经验传播出去,“深圳梦”就变成了“特权梦”,没有任何意义。现在深圳的很多精神和经验有向全国扩张的趋势,很多人才逐渐回流到内地去,来深圳淘金的人来的少了这是必然的,这是“深圳梦”实现的表现,是深圳产业调整升级之后所带来的变化,对深圳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低端的人才在深圳待不下去,而高端的人才留了下来。比如IT行业,腾讯、阿里巴巴这些大公司的总部都选择设在深圳,人才的竞争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应该说,深圳的人才结构更加专业化和定向化了。
“深圳要大力扶持三大产业,要再造一个深圳,人口肯定要收缩。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现在很多蓝领工人在内地就业,这对国家来说也是好事。深圳要不断往高处走,成为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年轻城市,就应该选择那些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强大、蓬勃的年轻产业。目前深圳面临的是人才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一些变动,我们不能拿90年代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宋丁说。
他认为,深圳要吸引高端人才队伍潜力还是很大的,虽然他们面临着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困难,需要政府层面住房政策的支持,这样有助于吸引人才,但切不可走得太偏。用政策来养人是走不长远的,需要用完善产业链来解决,通过开放、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来发展三大产业,从而提高高端人才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