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王喜义:金融创新的开路先锋

时间:2010-08-30 09:19   来源:深圳特区报

  

  王喜义

  30年来,深圳经济神话般地腾飞,金融业的创新发展正是这一神话的“龙头”和支柱。

  提起深圳的金融改革创新,不能不提一个人——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原行长王喜义。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他率领和团结广大深圳金融人一起,发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摸着石头过河”,创造了领先全国的121个“第一”,而大部分的第一,今天已被推广到全国。时任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曾评价:“深圳这个小舞台唱出了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一出大戏”。

  在深圳第一项创新,他学会了“先斩后奏”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这样描绘他的金融思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这些话振奋了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副司长的王喜义。抱着“到特区去要放开束缚大干一场”的心态,1985年,他申请来到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

  创办初期的特区俨然一个火热的工地,一切都急需“货币的第一推动”。深圳金融业便扛起了突破资金瓶颈的历史重担。王喜义到深圳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起草创办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的报告,没想到自己拿到总行去,立即就碰了个钉子,被有关领导否定了,说:全国都没有股票,你搞证券公司干什么?

  王喜义不甘心,多次去游说:“没有股票我们可以先买卖国债,要允许深圳试一试。”后来,还是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刘鸿儒同意了:“那你们就试一试吧。”20多年过去了,王喜义还清楚地记得,批文是1985年9月9日下来的,他欣喜若狂。

  1988年1月8日,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挂牌,这是全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挂牌当天仅收购了400元国库券,数额虽小,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首笔交易,“这个星星之火,日后终于变成燎原之势。”

  这次经历,王喜义总结出了一个经验:“深圳要进行的这些改革,都要去总行去审啊批啊,它肯定有难度,因为他们没经历过,我们也没经历过。”“邓小平同志讲要‘摸着石头过河’,还得自己摸。以后我们创造的这121项全国第一,大多是‘斩而不奏’,有的是‘边斩边奏’,有的‘先斩后奏’。”

  把“乌纱帽”放在桌上随时准备给人家拿掉

  1988年,王喜义正式调到深圳,任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副行长。

  王喜义说,那个年代的深圳,大家都有一股“做事”的劲。他记得自己刚刚到深圳走马上任,分行行长罗显荣就对他说:“在深圳搞金融改革,要把‘乌纱帽’放在桌子上准备让人家随时给你拿掉。”

  在王喜义和他的同事们后来多次的“斩而不奏”、“边斩边奏”、“先斩后奏”的创新中,就有多次掉“乌纱帽”的冒险。关于汇率并轨改革就是其中一项。

  1993年12月31日下班之前,国家关于汇率并轨改革的国务院通知传到深圳,要求从1994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内容主要包括实行银行结售汇,禁止外币在境内流通,实行有管理的流动汇率。当时,深圳的外向型经济比重已经比较大,如果简单地执行通知,就会对经济和深港两地的居民生活带来困难和不便,怎么办?

  由于当天晚上各大银行都要进行年终结算,直到凌晨1时,王喜义才将我市20多家的金融机构负责人聚集在一起召开会议。这时向市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请示已经来不及了,大家经过商量,决定提出一个变通办法,包括设立待结汇账户,把“禁止外币流通”改为禁止“外国货币流通”,把港币排除在外;把保险公司视同银行,一个月的净利润才结汇。按上述内容,由王喜义执笔共同草拟了一个新的“公告”,准备次日张贴,让社会了解,以便执行。

  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王喜义在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人汇报这个“擅自篡改总行文件的严重罪行”时,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已经把‘乌纱帽’放到了桌子上,随时准备你们拿走吧。”不久,总行工作小组到深圳对此事了解情况,并请他静候北京的决定。

  “后来,我涉险过关了。”1994年3月16日国务院召开了办公会议,同意了深圳的办法。1995年开始,许多沿海发达地区都学了深圳的办法,由此辐射到全国。

  “改革就是要最冒风险。”这是王喜义最常说的话。其实,他所冒的,不仅仅是掉‘乌纱帽’的危险。改革总要触及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多年来,他收到过无数的恐吓信,恐吓电话,有人将子弹寄到他家里来,也有人当面掏出枪拍在他的办公桌上。形势最紧张的时候,公安部专门下令要保护王喜义的安全,每天有6个公安干警在他家附近巡逻,一天要换3辆车出入。多年后,对记者说起这些惊心动魄的经历,王喜义很平静。

  改革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改革,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总有这样或者那样前进当中的问题。

  在特区建立之初,深圳人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就废除了“金融井田”,开阡陌,打破专业银行界限,进行混业经营。工行可以“下乡”,农行可以“进城”,中行可以“上岸”,建行可以“出墙”,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也可以选择银行,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然后不久,问题发生了,银行之间一度出现了恶性竞争的情况,一些企业利用多头开户多头套取银行的贷款。怎么办?要不要取消银行业务交叉的做法?

  王喜义说,“改革是一支放出去的箭,开弓没有回头路。只要改革的方向对头,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他与金融机构的同志们一起积极探索,大胆试验。1991年,贷款证制度走上深圳改革舞台。贷款证由深圳人行统一颁发管理,一个法人企业只能领取一本贷款证。企业办理贷款和还款时必须向银行出示贷款证,这样就防止造假骗贷,从而使企业健康运作。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全国部分大中城市银行推行贷款证制度,全国20多家报刊称道这是“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的新路子,是金融监管跃上一个新台阶的标志。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全国第一家外资银行成立、全国早最运作的证券交易所、全国第一张金融商业日报、全国最早的楼宇按揭贷款……两个多小时的采访道不尽深圳金融领域的121项创新。

  “这些改革创新并不是我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这要归功于中央的支持,归功于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金融机构同仁的共同探索。”王喜义说。

  阳光从窗外照进来,说到激动之处,王喜义站起身来,在屋里走来走去:“前30年的改革深圳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不能躺在历史的成绩上‘睡大觉’,深圳还要敢试,敢闯,敢把‘乌纱帽’放在桌子上……”

  人物档案

  王喜义:1936年1月生,籍贯辽宁,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原行长。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27年,1988年正式调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先后任副行长和行长。担任人行分行行长期间,他率领和团结深圳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各金融机构领导,大胆进行金融改革与创新,创造了领先全国的121个“第一”,绝大部分被推广到全国。他在深圳探索建立人民币货币资金市场、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和黄金饰品市场;率先将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引入中国金融实践,率先建立贷款证制度和经济档案制度。在他的推动下,深圳实现了ATM机联网,把深圳的银联卡推行到全国,促进全国银联公司的成立,为全国银行间的资金清算和划拨架设了一条高速公路。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编辑:冯存健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