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经济而言,2010年非同寻常,在“十一五”收官之际,“十二五”即将开启。接下来又一个五年中,中国经济将面临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挑战。
环顾全球,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到欧洲经济巨擘德国,从中国近邻日本到远在南美洲的巴西,这些国家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都曾面临如何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重温美国、德国、日本和巴西的经济发展史,也可以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一定借鉴。
翻开世界近代史不难发现,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往往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改变其原有的发展方式,进而“开时代之先河”,由落后走向领先。
18世纪60年代,英国凭借蒸汽机的应用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以电气设备、内燃机和飞机等发明和应用为先导,主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经济和科技方面赶超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获得重大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借助资本市场创新和全球化,掌控世界经济新制高点,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据美国商务部负责知识产权的官员戴维卡波斯介绍,美国一直将科学及技术创新视为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美国产业新技术和产品服务的诞生都离不开科研创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有75%来自产业创新和技术革新。从1990年到2007年,创新产业的工资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
以制造业立国的德国,也非常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制造业迅速崛起,并以其技术精湛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迅速在全球确立了“德国制造”的响亮名声。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德国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出口在规模上一度长期位居世界第一。
毫无疑问,中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也必须同样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1945年德国战败后,进入柏林的一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当时的柏林:“柏林什么也没有剩下。没有住宅,没有商店,没有运输,没有政府建筑物。柏林仅仅是一个碎砖破瓦堆积如山的地理位置。”而今,德国已重返世界经济强国之列。
从残破到中兴,从危机到生机,战后德国的“华丽”转身之路印证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中国古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在反思战争教训的同时重建家园。有识之士认为,传统的英美自由竞争的工业资本主义模式,不能解决德国战后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成为学界和政界的共同选择。随后,政府以货币改革为先导,将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等通盘考虑,开始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的重塑和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