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关键词前瞻

时间:2010-10-15 12:26   来源:国际金融报

  编者按:在“十一五”的最后时间里,如何谋划未来已经成为中国近期的关键任务。在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主导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策略的“十二五”规划将得以定调。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概念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包容性增长,这一新概念将对未来5年、甚至更远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经济发展首重社会基础

  关键词:包容

  “包容性增长”,这个不为公众熟悉的词汇出自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中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致辞。胡锦涛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庄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是2007年由亚洲开发银行首先提出,同时也是国际组织此10年间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他说:“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是基于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增长迅猛的事实。”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本次重提“包容性增长”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含义。他说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对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应该朝着哪个方向走的一个大的判断。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向媒体大胆预言说,“十二五”规划中肯定会明确提出包容性增长,今后这个概念也将越来越普及并被人们接受。“‘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是要加强社会建设,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要注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我觉得肯定会写入的。”

  结构调整首调政府职能

  关键词:调整

  中国对于调整经济结构的需求已由来已久。有专家表示,尽管中国以改革开放为窗口成功进入GDP增长的快速上升通道,但是若从结构优化的发展质量角度进行考量,中国经济并不乐观。目前研究者的普遍观点认为,中国GDP构成状况严重畸形。在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畸高、外贸出口依赖程度过重、居民消费需求长期受抑的状况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变。

  自198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经济结构调整”后,其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此给予了关注,但真正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是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了今后经济发展的主线。杨宜勇认为,经济结构的调整不能仅仅拘泥于产业的发展,要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特别是要转变政府职能。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现在最新的表述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以及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的空间结构等方面。经济结构调整从大的范围来讲也应该包括产业结构,但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应该拘泥于产业的发展。

  内外压力倒逼发展转型

  关键词:转变

  杨宜勇在对“十二五”进行前瞻性分析时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已被提进议事日程且非常紧迫。“这有内部的压力,也有外部的压力,内因是主要的。”

  “十一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便被列入目标,但完成情况并不理想。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撰文指出,“前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就提出转变增长方式的目标,但是直到苏联解体这个目标也没有实现。我们‘九五’计划也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主要的目标,但是实际上收效甚微。‘十一五’第一年降耗和排污这两项约束性指标都没有能够完成,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预警信号。我们一定要防止‘十一五’重蹈覆辙。”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部分之一便是节能减排,但步伐慢了,不利于能耗下降;步伐快了,有些地方甚至拉闸限电。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9月29日就表示,为了防止“鞭打快牛”,“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指标将以2005年,而不是2010年的数据为基数,争取指标分配更科学、合理。解振华还表示,“十一五”指标分配有些问题。有关部门准备在“十二五”期间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技术上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十二五”能源强度指标的分配。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经济新闻 教育新闻

编辑:吴斌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