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显而易见,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既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强弱的考验和检测,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发展观政绩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期,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国强的基础上,实现民富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最新期待。能不能实现国强民富,不仅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小康社会能否早日实现。党中央审时度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发展任务,可以说适应了形势,顺应了民意,找准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口。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关键因素。”十二五期间,各地能不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任务抓紧落实好,关键靠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和落实力,尤其靠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领导干部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强化民生意识,才能真正搞明白“发展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核心问题,才能坚持用群众的观点认识发展、推动发展,自觉地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才能防止主观主义、形式主义、见物不见人等错误发展观的误导,遏制违背人民意愿、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执政冲动,避免出现“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祸害”等违背科学发展观的短期行为。
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民生”意识,就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主要任务和自觉追求,按照全会公报要求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