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高校毕业生纷纷赴灾区工作纪实

时间:2008-07-30 11: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7月29日电 题:到灾区去,让青春之光更加璀璨--高校毕业生纷纷赴灾区工作纪实

  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的东方汽轮机厂,今年夏天新进了390名大中专毕业生,是往年的3倍;

  地处四川绵阳的西南科技大学今年5802名毕业生中,有1300多人选择了到西部灾区工作,其中重灾区有300多人;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1090名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结果报名者达到19698人。由于报名者踊跃,最终实际招募1150人,其中1000人被分到四川各受灾县区;

  我们无法似乎也无须找出更全面的数字。记者在四川地震灾区亲眼看到,大灾刚过,余震还在持续,大地还未平静,一个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便急切地奔向这块伤痕累累的土地,奔向“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破碎的道路上,零落的断檐下,成片的帐篷和板房里,他们勇敢的身影让青春之光更加璀璨。

  大灾没有挡住青年学子奔往灾区的脚步,反令更多年轻人热血沸腾

  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文利,2007年底已签约到成都一家外企工作,但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文利的家乡四川绵竹是地震极重灾区,全县1万多人遇难,90%房屋受损,东方汽轮机厂遭受重创的老厂就在绵竹汉旺镇。绵竹高中的同学、就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的张伟在QQ群里倡议:家乡遭灾了,我们回去建设家乡吧。

  一呼而应,文利以及同样毕业于绵竹高中的北京邮电学院的张斌、西南交大的姜超,很快就分头辞去了已经在成都、北京、重庆联系好的工作,追随张伟来到了东方汽轮机厂。

  “来东汽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西安交大硕士研究生陈利是在地震前与东汽签约的。地震后,家人劝陈利到外地重找工作。他说:“我所学的专业找工作很容易。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怕余震,怕吃苦,趋利避险,企业怎么办?国家怎么办?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逃避责任!”

  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告诉记者,除了文利等在地震后决定来东汽工作的之外,地震前和东汽签约的高校毕业生今年无一违约。

  陈利说,西安交大今年到东汽就业的有16人,还有到同样地处地震灾区的东方电机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的。

  “回家”是很多川籍学子奔赴灾区的理由,不少人根本来不及事先找好合适的工作,但是,家乡的伤痛让他们无法在异乡安居乐业。“回家”,去修复受损的家园,去守护再舍不得分离的亲人!

  冉放在回川前曾犹豫了很久。她的家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地震后,她特别想回家乡,但“心里还是矛盾的,我害怕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从河北经贸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后,她还是进了当地的一家传媒公司。

  让冉放最终下决心辞职的,是一次有关青川余震的电视新闻--当她在电视里看到抢修道路人员因滑坡而伤亡时,竟然近一个小时不能工作,只能让同事代班。冉放说:“我一定要回四川,那里一定很需要人。”经她以前暑期实习过的广元日报社记者介绍,冉放来到青川县委宣传部实习,如果实习表现获得肯定,她可以留下。她现在的想法是“让外界更多地关注青川的灾情和灾后重建”。

  与回乡工作的人相比,去灾区做志愿者是容易选择的。但是,当天平的那头是刚签约的工作、刚开始的研究生学业、出国留学乃至出国就业的机会,选择还那么容易吗?

  出国留学是宁波姑娘方晓霞早就想好的人生经历。“我从大二就开始准备雅思等各项考试了。”从浙江师范大学数学师范专业毕业前夕,她收到了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办好了手续。

  得知团中央招募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的消息,已经离校的她立即赶回学校报了名。“我是师范类数学专业的,灾区的孩子们可能需要。出国留学什么时候都能去。而这次灾后重建迫在眉睫,如果不去,我将很可能一生遗憾。”

  大灾大痛。但在这些青年学子心中,痛过之后,喷涌出的是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是对家园、亲人的眷恋。在灾区与繁华都市、艰苦与舒适安逸之间,他们毫不犹豫地作出了选择。

  艰苦磨练促人成才,为灾区人民做贡献更有意义

  记者见到吴河缘的时候,她踏上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下寺镇政府的信访岗位已有一周,每天的工作就是一遍遍地向来访的受灾群众讲解灾后重建政策。

  不远处的一顶帐篷是她和父母共同的住所。

  这位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学院成都学院英语翻译专业的姑娘,原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成为成都一家外企的白领丽人。但她报考了四川省的选调生,申请回家乡剑阁县基层工作。地震后,广元市委组织部打来电话问她:剑阁是地震重灾区,你还愿意到剑阁工作吗?改不改志愿?吴河缘回答得斩钉截铁:“我不变,我愿意!”

  今天,她的回答仍像当初一样斩钉截铁:“为家乡受灾群众服务是我的自愿选择,我不后悔!”

  7月19日,冉放第一次踏上去青川县的路。坑洞密布的砂石路,坡陡、弯急、路窄,“我以为去我老家苍溪的山路弯多,难走,没想到从广元到青川的路,更难走。”

  沿途随处可见路边护栏被滚落的巨石砸得稀烂,可以想见地震发生时的惨状。想到救援的不易,冉放靠着车窗默默地流泪。

  冉放说:“很多同学不理解,广元那么穷,又刚闹了地震,为什么要回去?其实根本不需要理由,这里是我的家乡。”也有同学希望冉放尽快回来,她回答“这个可能性非常小”。

  武汉理工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研究生秦豹是幸运的:在多少毕业生为工作而发愁的时候,他顺利地被武汉市交委质检站录用了,而且破例允许他边读研边工作。录取为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后,他万般不舍地去办辞职手续,所幸单位再次大度地允许他“停薪留职”。

  工作上的后顾之忧没有了,经济上的困窘却蓦然袭来。他的女朋友刚毕业、还没找到工作,正读高中的妹妹等着他提供学费、生活费。而做志愿者每月只有680元的生活津贴。

  你图什么?“我什么也不图,就想为灾区人民做点事。”秦豹说,吃过苦的人更能体会别人的伤痛。他的女朋友是孤儿,曾受过社会的关爱。秦豹自己家住安徽阜阳农村,几乎年年遭水淹,他是靠奖学金及勤工俭学、向朋友借钱等读完大学的。“我一看电视上地震的场景,眼泪就直往下淌。要说自私一点的想法,就是灾区不可预料的情况和突发事件会比较多,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处事应变能力,同时,也想更近距离地学习灾区人民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应届毕业生姜浩,一个白白净净的江苏小伙子,为了当志愿者,辞去了在民生人寿保险公司“收入不错”的工作。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工作可以再找。能够参与灾区重建,为灾区人民出力,远比自己在大城市找好工作过小日子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当个人理想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在一起,青春之光更加璀璨

  在灾区,记者遇到了很多的文利、陈利、赵仕志、方晓霞、吴河缘、姜浩、冉放,还有放弃留学的蔡健、辞去稳定工作的王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80后”。

  打量着一张张充满青春气息甚至可以说稚嫩的脸庞,记者常常想起他们的父辈、祖辈。上个世纪,成千上万名大学生响应祖国号召,一批批支援边疆、奔赴三线和四面八方,为建设新中国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青春之歌”。今天,新一代大学生正在用行动写出不亚于他们父辈、祖辈的人生篇章。

  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俊波为此深深感动:“刚开始我们还担心,没人愿意去灾区,灾区重建缺人才。同毕业生座谈时我才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不少毕业生流着泪谈到这次大地震对自己心灵的震撼,认为灾难是对自己品质、才能的磨练,艰苦环境更能锻炼自己。”

  到东汽就业的西安交大航天学院硕士研究生赵仕志说,上学时导师就不断教育他们,个人的选择只有与国家的重大需求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个人的价值。

  放弃留学到灾区当志愿者的方晓霞则表示:“时代在变,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我们的父辈、祖辈,曾经支援边疆、上山下乡,我们这代人在祖国召唤的时候,同样会积极响应。”

  东方汽轮机厂总经理张志英说,文化就是传承,传承就是故事。30多年前,一大批青年从祖国各地来到三线,开山劈岭,创造了这个年产值逾百亿元的大型国企。如今,东汽正在重建,今天来到东汽的青年是新一代创业者。他们的汗水会有丰硕的回报,他们的青春不会后悔!

  青春,多么鲜嫩的字眼!充满希望的字眼!

  青年志愿者之歌唱道:“青春似火,青春闪光,青春无悔,青春不朽!”

  当个人的道路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需求结合在一起,青春的火将更加蓬勃;青春的光将更加璀璨。

  当把有限的青春融入为祖国、为人民的事业之中,青春肯定无悔,青春必会不朽!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