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报:中国志愿者成政府救灾有力补充

时间:2008-05-31 23: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5月2 8日发表文章,摘要如下:

 

  5月28日,志愿者在病房内给一名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小伤员上数学课。 从当日开始,湖南省人民医院“爱心病房”内收治的13名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堂”。医院在培的54位研究生志愿当上了孩子们的老师,每天视治疗情况抽出一定时间辅导孩子们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

  站在一个到处是灰尘的十字路口,陈守俊(音)在高声喊着,试图把一些热情的志愿者组织起来,他的声音已经沙哑,但是他说:“现在已经不那么乱了,我们现在有一支2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负责清理废墟和喷洒消毒剂。”

  在震后抢救生还者的工作结束后,救灾安置工作已经离不开像陈这样的志愿者。据政府部门估计,大约有15万多名志愿者在震后从四面八方赶到灾区。

  有些观察家认为,志愿者的涌现有助于强化中国公民的社会意识。一家非政府组织的创办人翟严(音)说:“在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一直是臣民,1949年以后才成为公民。这个时刻对于唤醒志愿者精神和公民社会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5月28日,一名来自广西的青年志愿者在绵阳九洲体育馆外与孩子做游戏。 在四川绵阳九洲体育馆受灾群众安置点,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志愿者经常陪伴在灾区儿童身旁,通过绘画、游戏等心理援助手段,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能够尽快摆脱灾难的阴影。

 

  志愿者正在地震灾区做现在他们该做的事。吴敏(音)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就和同事一起给灾区送水和食物。她说:“我们只是做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事。像我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都在胳膊上系上黄色或红色的丝带,表明自己的志愿者身份。在拥挤的医院、在分发食物和水的队伍中、在清洁安置点的人群中,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在灾区以外的地方还有志愿者在排长队献血、捐献衣物和钱。

  5月29日,来自美国的青年志愿者葛瑞华给灾区小学生上英语课。当日,美国青年志愿者“王子”和葛瑞华来到四川省安县抗震救灾桑枣救助站,在帐篷学校里给孩子们上英语课,他们生动的教学让孩子们笑声不断。

 

  在堰塞湖险情有可能危及几十万人生命财产的时候,军队的任务主要是排除险情,志愿者的奉献成为救灾工作及时有力的补充。

  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江文然(音)说,这次地震唤醒了人们的良知,人们看到在日常生活之外,他们还可以做更多的事,这促使他们更多地思考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

  很多志愿者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是在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期间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通常被说成是“小皇帝、小公主”,也常被指责追求物质和过于自我。

  5月28日,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安置点,一名来自北川县的儿童在一名志愿者的衣服上画画。

  很多社会批评家指出,自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关心自我和自私现象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而志愿者过去两周的表现说明,关爱和互助是中国人的天性。

  清华大学民间组织研究中心一位负责人贾希金(音)说,政府发现它需要很多资源和更多的公民参与救灾,志愿者最近几周的表现有助于政府理解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作用。

  在成都,政府部门正在对愿意监督救灾物资发放的公民进行登记。在灾区,陈说他们刚刚和民政部的官员谈过话,政府对志愿者的工作很肯定。

 

  5月28日,5岁的陈军华在一位志愿者的衣服上画画。他说这是送给叔叔的礼物。在四川绵阳九洲体育馆受灾群众安置点,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志愿者经常陪伴在灾区儿童身旁,通过绘画、游戏等心理援助手段,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能够尽快摆脱灾难的阴影。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