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5月31日电 (新华社记者邹陈东)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级地震,远在上海,没有丝毫的感觉。
在高楼上班的朋友来电,问感受到晃动没有,才通过网络知道:四川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
给四川的家人打不通电话,心里有些慌。看见地震发生后两小时,温家宝总理就出发前往灾区,知道情况一定严重。联系上父母,他们说:“活了60多岁,第一次遇到这样强烈的地震。”
其后连续的新闻报道,让曾经是军人的自己有奔赴战场的冲动。
但单位没有安排,只能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了解灾区发生的一切。
每一天,地震的灾后惨烈状况,自己的心灵都在震撼:为多救一个人而下跪的战士;顶着滚石、泥石流的威胁带队抢险的将军;让抢救人员先救别人的中学生;刚被抢救出来就向救援官兵行礼的少先队员……
在“爱的奉献”大型募捐活动上,废墟中被救的中学生白灵与失散的父亲联系上,在电话里告诉父亲:“你要去当志愿者,也要去帮助别人!”那一刻,从不流泪的我早已潸然落泪:被救出的学生都没有忘记要去帮助别人,多坚强的老乡!
震后第十天,去北京出差知道新华社正在组织第二批记者赴灾区采访,曾经是军人的优势使自己成了新华社抗震救灾报道组成员。
灾区采访的每一天都在感动,每一天更强烈地感受着灾区人都有的那份坚强。
虽然8级地震过去了半个多月了,但余震依旧不断,到达第三天就遇到了最强烈的余震:总社领导正在与我们连线研究抗震救灾的报道,从晃动的镜头里,社领导知道四川又发生了余震,提醒说:“前方的同志赶紧避一避!会议情况用文字再告诉你们。”但以吴锦才为首的前方指挥部的所有人员都没有离开视屏会议现场。随即,四川分社发出了第一条快讯:发生8级地震后的最强余震,成都有明显震感。
事后得知是6.4级的余震,新华社的快讯比外国通讯社快了几分钟。一直连续在灾区奋战的四川分社副总编蒋作平说:“震习惯了,即使真的震塌了,咱们也把稿发出去了。”
其实每天都有余震,只不过感觉强烈与否而已。看见有关部门的数据吓了一跳:截至30日12时,共记录到余震9304次。问别的同志,都说有些感觉,但光忙着采访,无心他顾。
我和记者田立民一起去采访位于都江堰的岷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由于高速公路让给抢险救灾运输物资的车辆,所以我们绕行了很大一圈,到都江堰已经是中午了。考虑到公司正在救灾,我们决定在外面吃过饭再去。这可不打紧,一转40多分钟,饭店没找到开门的不说,连超市都没有开的。终于找到一家个人小超市,说要把东西都送给救灾部队去,得知我们是采访的记者,老板连钱都不收要把饼干送给我们,来回推了几次才象征性地收了钱。问他今后怎么办?他说先考虑救灾。
还是在都江堰,在都江堰市就业局专为受灾群众服务的专场招聘会上,采访到正在现场寻找合适工作岗位的受灾群众刘明丽,她明显带着砸伤的伤痕,尽管家人都平安无事,但她家的房屋已成危房,她打算早点找到工作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刘明丽说:“看到这么多人在为自己的前途而努力,我对以后的生活更有信心了。这样可以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
要用双手建设自己家园的何止一个刘明丽,来灾区采访,受朋友所托要把他们捐助的钱直接送到受灾群众手里,但无论是在受灾最重的汶川、北川,还是成都的安置受灾群众多一些的安置点,钱无论塞给大人还是小孩,都还是回到我手里,最后代表朋友全部捐给了民政部门。受灾群众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话就是:“谢谢你的帮助,有政府帮助,我们的生活会好起来的。”
朴实的话语,我看到了他们的坚强:虽然家没了,但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
坚强而有尊严地活着,这就是灾区所有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