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场专家:金定海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广告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2003荣获首届中国十大广告学人称号,2006年荣获中国广告25位突出贡献人物。
入围本次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的10件作品引起民众广泛关注。在志愿者标志即将揭晓之际,本报独家连线本次征集活动的评委之一——金定海教授,对10件作品进行逐个点评。如果你是评委,又会最终选择哪一个呢?
金定海教授首先对这次评选活动做了一个总的点评,在他看来,这是一次成功的征集活动。他说:“无论是从规范、周到的评选环节,还是形式多样、个性鲜明的参赛作品,都达到了征集活动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征集到的作品,总体水平很高,评委们都很满意。”但金定海同时强调:“每一个标志产生之后,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关键看后期怎么去培育和传播。”具体到最后入围的10件作品,金定海逐一点评。
第1号:(左图)由彩带构成汉字“心”,色彩缤纷,气韵连贯的“中国心”,体现了上海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核心理念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结合。
评:这个作品在评委之间认同感很高,因为它同时兼顾了形式与内容,而且很耐看。外形既是一个飘逸的心字,又似一段五彩的飘带。仔细看,还能形象化成一只飞翔的鸽子以及上海的拼音字母SH,表达完整。
第2号:似斑斓的水波与大海,又似晶莹透亮的水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大都市,又是一个梦幻般的奇妙世界,这就是大上海。
评:形式感很强,色彩运用方面也很抢眼,表现成熟。但它太过于丰富的色彩在有的环境里体现不出来,碰到单色印刷就失去特色。
第3号:以心形和对话框为基本形,表达了奉献和互助的志愿者精神以及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精神,采用手绘的手法,体现轻松和自由的感觉,给人亲切感。
评:它实际上是心形和逗号的形象化,充满童趣,而且表现形式不累赘,很明快。但缺点在于创新性不够,和同类型的标志比起来具有重复性。
第4号:苍劲、雄浑的书法笔触勾勒出上海的“上”字与一个心的外形,达意鲜明地体现出世博会志愿者的含义。
评:作者对于书法的表现手法运用很老练,“心”的概念也比较突出。但其缺点在于在内涵的表达上除了“上”字就很难看出其他意思,太过于传统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让外国人有点难以理解。
第5号:构图为心连心的造型,象征世博会志愿者与城市大家庭心连着心。红黄两色也是两个手牵手欢快舞动的人形,展现了志愿者友爱、互助、热情向上的志愿精神。
评:在造型上比较成熟,两个心结合的形象强调了和谐与沟通。但这个造型乍一看是不是与某种痕迹很相似呢?很明显和某雪糕品牌标志重复了。
第6号:用手与笑脸的紧密结合表现志愿者的亲切、热情的精神,使其能更好地向人们传递出温暖,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评:直观是这幅作品最大的优点,几乎可以说没有人是看不懂的。但我感觉遗憾的是笑脸的嘴巴部分没有处理好,有的人看起来会觉得这个笑还有其他的含义。对于一个标志,应该把可能产生的视角效应都考虑到。
第7号:两颗“心”形,表达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而2010表达了上海世博会举办的时间,具有世界性。数字又可以形象化为人的形象。
评:强调时间的概念很明显,表现也比较成熟。但总是让人觉得从数字到人形的变形有点勉强。
第8号:趣味的图案令人眼前一亮,标志大胆的创意把志愿服务的主题与内涵表达得生动、达意而富有童趣。
评:我个人很喜欢这个标志,这种卡通的形象设计大胆,充满童真,有一种“拙”的美感。而且最关键的是,它和吉祥物海宝如果放在一起,会是一个不错的结合。
第9号:标志巧妙地运用代表城市元素的符号:圆形、三角形、方形,使扬起的微笑连接起美好城市。用图形的力量来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评:也是一个“心”的造型,但作者还想要表达笑脸的意思,这也成为这个作品的遗憾之处。因为笑脸这一层表达的不是很清晰,我只看到一张笑嘴,而不容易看到笑脸。
第10号:主形为一个拟人化的地球仪,它象征着一个因为联系更紧密而“变小”的世界,而且整个标志是由志愿者的英语字母组成的。
评:作者想法很好,不失为一种抢眼的风格。但表现形式上有些稚嫩,而且在丰富色彩的实际运用上和2号作品具有同样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