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1月9日电(记者吴宇) “现在,上海世博会闭幕了,回顾整个办博历程,我相信,这个项目对中国的现代化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季路德说。
季路德是一名“世博老兵”。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签发了邀请各国参加上海世博会的信件,从那时起,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工作全面铺开。就在这一年,他开始担任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主题演绎部部长。而更早从2000年起,他就全程参与了申博工作。
除了商业展,所有的展示都是为了“推销”某个理念,上海世博会为什么要选择城市作为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什么含义?上海世博会应该如何表现这个主题?季路德说,回答这些问题,就是主题演绎工作。世博会的筹备工作包括了很多子系统,其中主题演绎是“软件”中的“软件”,是整个办博工作中最缺乏经验、也最不为人熟悉的一部分。有一次,季路德参加了一个大型座谈会,主持人在介绍他之后说,“你先把什么是主题演绎说一说,我们都不知道你究竟是干什么的。”的确,“2004年写注册报告,首次出现主题演绎这个词时,我们并不清楚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季路德坦言,“甚至直到今天,当我们在总结办博历程时,还不能说对主题演绎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
五年来,季路德和他的同事们,主要做了主题内涵的挖掘和宣传、主题在东道国场馆中如何表现、与各参展方进行主题沟通等工作。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至今还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个中原因,除了中文过于简略,容易引起歧义外,很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中,城市的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与挑战。因此,上海世博会不应当也没有单纯地歌颂城市,而是在看到城市化必然趋势的同时,必须思考城市怎样才能让生活更美好。2006年的下半年,世博局邀请了几位专家,在原来五个副主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城市与生活矛盾关系的阐述,提出了人、城市、环境三者一体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之后,季路德按这个观点,在社会上作了100多场报告,宣传主题思想,同时组织部门编写主题宣传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