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馆,宁愿排队八个小时;为了把城市最佳实践区看个透,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一次又一次地赶到世博园。一些游客如是说:因为渴望了解世界的先进,因为渴望领悟发展的精髓。
举办和观看世博会,始终与“差距”和“发展”这两个关键词相联。
百多年前,郑观应、梁启超、吴趼人不约而同放言在上海举办世博,是面对中西巨大“差距”生发的梦想;25年前,世博话题在上海重启,也源于对“发展”新的思考。
1985年,上海市科委发展预测处受命专题研究,形成了今天已存入上海档案馆的《上海举办世博会的预可行性研究》。
“当时的初衷,是国家的发展、上海的发展需要世博会这样的助推器,并非像现在有些人想的,是出于实力炫耀和富裕后的自大”。2010年10月,当年参与研究的市科委研究员、如今82岁的汤万方,在7次参观世博园后更坚定了当初的想法:“世博会是推动中国继续发展的契机,而不是发展后一次自恋般的停歇。”
从19世纪末前人的憧憬,到20世纪末的可行性研究,直至21世纪初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见证的是中国融入世界、寻求发展、奋力向前的脚印。
自信淡定,源自发展新成就
因为世博会,年长的拉法兰和年轻的王晓夏,都为中国而感慨。
身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中国馆看了反映中国30年奋斗史的主题短片《历程》后热泪盈眶:中国的发展“真的太不容易”。
而自6岁起就随父母生活在瑞典的王晓夏,因为世博回到中国,半年的时间不短不长,却令她和其他26名为瑞典馆工作的留学生萌生了留下来的愿望,“生活在上海,跟生活在国外,没有太大差别”。
拉法兰看到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艰辛,王晓夏看到了中国融入世界的精彩。一个回望历史,一个展望未来,在历史和未来当中,则是中国几代人为寻求发展的奔跑与追赶。
“我听孙女说,网上有人挖苦看世博的老人多。他们可能没想过,我们这些老人和国家一起经历了这几十年的奋斗,看到国家能举办这么成功的世博会,这也是对我们一生奋斗的一个肯定啊!”来自江苏泰兴的罗长松,今年85岁,已五进世博园了。
罗长松可能不知道,还有人批评说,每天园区一开门,中国人急奔各个展馆的热情吓坏了外国人。“其实,我们能理解,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它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对其他国家的好奇和友好。”来自意大利的安琪丽说。
人民的热情,背后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热情。热情的背后,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外部世界平等交往的渴望和艰辛。
被枪炮击破“天朝之梦”的中国,曾经在倨傲与恐惧的纠结之中拒绝了初兴的世博,试图紧闭门户以断绝新世界的威胁。在此后累年的战乱中,因着对另一个世界并不完全的观察,中国带着悲情,总是互摆于“目随西风转”和“拒绝向外看”两端。
几经翻腾的心在60年的和平中才被渐渐抚平。从加入WTO到举办奥运会,国人看待世界的目光多了累积的自信,也添了平和的淡定。
世博如镜,折射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史。是几十年心无旁骛的发展,让中国主办的这场世界聚会有了成功的基石;是几十年心无旁骛的发展,让中国看向世界的目光,变得自信从容。
认识差距,增添发展新动力
上海世博让世界再次为中国的发展喝彩,上海世博也让中国再次为世界的精彩惊叹。
因为好奇,所以热情;因为自信,所以谦逊。世博园里,世界发展的亮点不断被发现,中国发展的差距再次被认识。
80岁的君青老人14岁那年冲上了抗日战场,如今走在日本馆里,她看着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啧啧赞叹,满心希望中国也能引进;同济大学研究生余中奇曾设计过一座以竹子包裹的太阳能屋,上下观察着“空气树”的他说:“我有了改善太阳能屋的新思路”;为民营企业馆导演“高潮秀”的王潮歌和樊跃在“小美人鱼”和法国馆油画前驻足良久:“经济上去了,我们在精神上能给后代留些什么———不是拿来主义的山寨品,而是真正去原创”;陕西企业家王国庆“拼博”一个半月,看遍所有场馆、写下100多篇参观笔记后说:“企业家要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这里看世界”……
“差距的本质在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多次参观了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后,一位上海干部这样感慨。
看到自行车成为发达城市推崇的代步工具而非健身品,刚刚兴奋地开上自己第一辆轿车的中国家庭,会露出不知所措的表情。看到城市垃圾的减量、分类和处理在发达城市已达到的精细化程度,很多人意识到,这是一件比让城市外观大变样更有挑战性的事。园区的排队秩序之好,让中外访客都叹为奇迹,但面对外国友人希望的队伍中避免人紧贴人的建议,管理者知道,排队者之间这10厘米的间距,也许还要三年五年的努力才能做到。
差距,实实在在。
缩小差距,需要时间;缩小差距,还靠发展。“追求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本质上的要求,还是要加快科学发展,首先还是要继续加快发展。”走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上海干部说。
引发同样思考的,当然不仅是上海的干部群众。
2009年10月起,中组部选派近100名来自中西部和老区的干部加入办博大军。来自四川的嘉东波,开园至今,几乎天天奔走在世博园区。
“世博会上我们是在‘临渊羡鱼’,更重要的是回去之后‘退而结网’。我们中西部与上海这样的东部城市的差距、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到逐步解决。”嘉东波表示,世博的成功、上海的辉煌,坚定了他的两点认识,“一是我们30年的发展道路是对的;二是我们还必须更加埋头搞发展。”
世博如窗,透视出当今世界“先进”、“发达”的新内涵,也透视出我们与世界的新差距。发展的课题,对于我们,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奔跑30年的中国,需要继续奔跑。
瞄准变革,抓住发展新机遇
184天之后,回望上海世博,“看什么”落地为“看到什么”。
看到了“诗意栖居”的城市梦想,看到了“零碳技术”的现实示范,看到了穿越时空的文化集萃……而对于站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时刻的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看到了中国的位置和坚持发展的必然。
企业家往往是经济发展中最受关注的人群。他们在上海世博会上的活跃表现,真实刻画了中国不可逆转的追求发展之心。世博会中国民企联合馆让人看到了活力———作为世博浦西园区最后一家启动的自建企业馆,民企馆只有常规建设时间的1/3,却第一家举行亮灯仪式,“复制”了中国民企的神奇发展速度。
不仅有活力,更有追求发展的魄力。就在世博会运营期间,同为建馆企业的复星集团和阿里巴巴分别做出了在海外的重大战略投资决策。他们说:“从全球看,我们仍然属于中小企业,时刻应保持创业心态。”
世博催生了中国企业家什么样的使命感?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认为:就是实现世博的创新价值,带来效率的提升和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世博会给了我们相当大的震撼。我们也更看好中国在世博后的发展机遇”,爱尔兰馆的王东恩说。
“中国机遇的本质,在于它的发展态势———稳定的发展环境,清晰的发展目标,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是许多华人华侨的共同感受。
中国机遇孕育在发展之中。发展的新契机在世博会上不断呈现。
“我们需要变革”,这是上汽—通用汽车馆针对新能源汽车、车联网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的开发而反复宣传的主题。
倡导变革的声音,在世博园里随处可闻。低碳、环保、生态、物联等概念的传播,LED光源、太阳能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世博展示和实践的新理念、新技术,蕴含着产业变革的新机遇。
面对新的产业变革,以新的发展方式赢得新的先机,能否成为中国新一轮发展的新模式,这是许多人走出世博园时在思考的。
2010年深秋,源于“发展”思考的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2010年深秋,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继续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新一轮实践,正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