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红彤彤的日子,将在10月1日合二为一——共和国61岁生日与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这一天,“中国红”将漫卷世博园。
几乎每位到访上海世博会的中外观众,都把参观中国馆作为第一选择。
每天早上,总有一幕感人情景重复上演。9点开园后,早晨6点就开始排队的观众,从园区各个入口涌进,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共同的目标——中国馆狂奔而来。
中国元素、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上海世博会开幕以后,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和省区市联合馆累计吸引了2000多万人次参观。“我最喜爱的世博场馆评选”活动启动两周,共收到选票40多万张,中国馆、沙特馆、德国馆名列前茅。
中国馆——这座名为“东方之冠”、69米高的红色斗拱,何以如此受人青睐?
“五个一”艰难出炉
中国馆主题演绎故事
遍地海派建筑的上海,终于有了中国风格的地标——“东方之冠”,堪与“东方明珠”交相辉映。事实上,中国馆更大的意义在于其内部展示。
上海图书馆世博信息中心馆员吴敏研究世博历史多年。她说:“独立的、作为展厅的国家馆,是上世纪中后期出现的。近年来,国家馆着意展示国家实力和文化特色,建筑风格不断推陈出新,甚至国家馆本身也成为巨大的展品。”
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的主题是“能源——世界的原动力”。新中国第一次推出的中国馆,除了工艺美术品,也展示了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炉等新能源技术。此后,中国开始学习如何结合世博主题表达自己: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世博会,中国馆首次应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中国既有古典牌楼,也有360度环幕电影;1992年热那亚世博会主题是“船舶与海洋”,中国由古及今洋洋洒洒演绎航天科技,才参加5届世博会的新中国,站上世博会最高领奖台……
中国馆这次将向世界展示什么?继续展示古老中国,展示农业、手工业精品,还是让世界了解当今真实、崭新的中国?
传统文明已经不再是绝对主角,历史、现实、未来各占1/3,演绎同一个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生动演绎了“和而不同”、“师法自然”,给人深深启迪。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馆的主题演绎,经历了艰辛漫长的梳理过程。
“演绎方案经过四次大变动,每一次都推倒重来,整个团队完全换掉,从2005年一直调整到2008年,才算基本确定。”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主任、世博局主题演绎部部长季路德回忆:“要把中国馆做好,是篇非常大的文章!”
2005年,中国馆展示方案初次向社会公开征集,结果不甚理想,全部作废。季路德介绍,“2006年的主线是‘千年之都’、‘丝绸之路’、‘世纪之初’、‘未来中国’,一条城市发展史,2006年末又全推翻了。”
2006年底,“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主题浮出水面。2007年12月,世博局又一次向国内外公开征集“中国国家馆展示设计概念方案”。2008年对入围的10个方案筛选、融合、深化,形成初步方案,当年12月23日终获中国馆筹备领导小组通过。中国馆馆长徐沪滨介绍,中国馆主题可用16个字演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师法自然”。
2009年1月中旬,中国国家馆的展示深化设计确定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牵头。最终,中国馆展示被概括为“五个一”,用徐沪滨的话来说,就是“一部影片、一幅画卷、一片绿色、一次骑乘探秘、一场低碳体验”。
两个关键词:“和”与“人”
中华智慧让世界眼前一亮
在中国馆,动态投影版的《清明上河图》成为最大亮点。
“2008年入围的10个方案,几乎一半都有《清明上河图》,这是共识。”季路德回忆道。负责多媒体《清明上河图》项目的,是中国馆展示设计总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建成,他将这面汇总大千世界的墙壁,设计得宛如折叠过的纸,喻示着中国城市历史长河的一波三折。其间最鲜活、最突出的,是“人”。而其中蕴藏的中国传统哲学与古代城市化智慧,至今依然有借鉴价值。
从岁月深处驶来的“秦陵一号铜车马”,也为中国馆增色。出土30余年的铜车马,首次迈出博物馆大门“整装出巡”。
秦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透露,光运输方案就经多方论证:火车太“震”,飞机太“冷”,又无法实现门对门,最终选定汽车押运。西安到上海千余公里,“铜车马”每一个零件都量身订制了专用囊匣,并在集卡底盘安装了气囊减震装置……顺利抵达后,专家们几乎哽咽落泪:“这考验了中国当代文物保存、运输的实力。”
“和”与“人”,正是中国馆关键词。
中国馆,努力在用世界通用的语言来表达中国。“‘当下’是整个设计中笔墨最为浓重的一个部分。”中国馆常务副馆长钱之广表示。
“当下”,透出浓厚的人文关怀。10平方米的“东方魔稻”——绿色超级水稻,俏生生等待收割,体现人口大国对解决全球饥饿问题的杰出贡献;98幅儿童画让人感动于孩子们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多媒体短剧《同一屋檐下》,透过窗口观看公寓楼中9个家庭的有趣互动,浇花的、玩电子游戏的,穿起长衫打中国功夫的;更有大规模低碳展示和实践,中国馆屋顶就是太阳能的大规模集中应用……
各省区市馆的展示主题,也彰显着华夏文明博大精深的多元魅力。太多的精彩,在中国馆纷至沓来。
精彩来自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在世博筹办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先后4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仅2009年就两次听取筹办工作汇报和中国国家馆、主题馆展示策划方案汇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案更是经过中央政治局会议集体审看、讨论。
中国馆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灿烂辉煌。
“我目睹了中国的发展”
中外游客为中国惊叹
参观中国馆绝对是一场体力比拼:开馆5分钟,预约券就会被狂奔而来的观众争领一空,之后还得在蛇形通道苦等一个小时——这些丝毫不减人们的热情。
“每天只能有5万多名观众入馆参观。为了提高参观舒适度,我们一直在努力。”徐沪滨介绍。
从增设饮水点、大屏幕到增加文艺表演,中国馆不断完善服务细节。开园近5个月,中国馆调整和改进服务的举措数不胜数。日均客流量达15万人次的中国馆,投诉率始终保持在十万分之一。
截至9月28日,中国馆共接待贵宾团组25万余人,接待外国国家馆日代表团137个,国际组织荣誉日代表团18个,接待8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30余位外国议会及政党负责人,40余位国际组织负责人。
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后,充分肯定中国馆用形象生动的手法,展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中华智慧,反映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震惊”、“伟大”、“精彩绝伦”……各国政要在国之瑰宝、超级水稻、叠篆文字等展品前驻足欣赏时,发出了由衷赞叹。
国展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认为,中国馆很好地展示了中国辉煌的历史、繁荣的现在和光明的未来,“将成为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让人永远回味这次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印度总统帕蒂亚对中国馆将现代工程设计与中国传统审美和高科技相结合留下深刻印象;圭亚那总统巴拉特·贾格迪表示,中国馆使人得以领略中国宏伟的建筑艺术和中国人民丰富的文化魅力;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称“中国馆将世博会的展示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观看中国馆电影《历程》后泪流满面:“中国太了不起了,我目睹了中国的发展!”
“我们参加了很多届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与众不同’,特别是中国馆,太精彩了!”科特迪瓦馆馆长卡米尔·夸西说:“现在我明白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中国人确实有能力。”
美国游客海汉则说:“中国馆里有如此众多的精彩,仿佛把中国带到面前,非常奇妙。”
世博园内,那一抹“中国红”,让世界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