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2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占60%,达10亿左右,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运行将受到严重挑战。”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谭铁牛昨天在全球城市信息化论坛上发出“预警”。不少海内外与会专家提出,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将导致现代“城市病”加剧,而信息化尤其是智能信息化,可有效缓解交通、能耗、环境等方面的城市性病征。
当前,全球半数人口生活在城市,发达国家城市化比例更高,发展中国家也正后来居上。来自西班牙的世界工程师联盟主席玛丽亚·拉法格表示,欧洲80%的人已是“城里人”,过去人们认为信息化技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只存在间接关系,但事实上两者直接相关。她举例说,信息化带来的交通智能化,可以引导车流、减少拥堵;信息化带来的远程体验,比如电子商务、远程办公等,也减少了城市人口位移的需求,降低了整座城市的“流动性”,对节能减排助益良多。
据统计,过半的城市人口消耗着地球上四分之三的能源。城市能耗之巨远不止在交通上,无论在家庭还是办公室,电力依然是城市动力之源,也是未来最大的能源瓶颈。为了将每一度电适时而准确地匹配给最需要的用户,上海电力单位正与IBM合作开发电力智能分配系统。有关负责人马丁·豪斯克表示,该系统可以减少全城发电功率和停电时间,一年能省下数千万美元。同时,信息化对城市供水系统、风电等新能源系统,都有调剂供需的作用。
但同时,IT建设的自身能耗同样很大。云计算跨国企业EMC全球副总裁范承工表示,在各大企事业单位的数据中心机房,大型服务器内的CPU芯片处理器闲时很空、忙时很紧,总体利用率较低,而CPU不论运转与否都在消耗100%的电力。而运用“云计算”的虚拟服务器模式,可打破服务器的物理界限,在不同服务器之间 “削峰填谷”,将CPU利用率提高1倍,设备数量、占用空间及能耗排放都能缩至一半。
信息化就像内服药物一样,渗透进城市生态系统的骨干、经脉,调理其健康。谭铁牛认为,信息社会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应是基于更高信息化水平的智能社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刘健也表示,正在加紧制订的本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正准备将上海信息港建设“升级”为智能港建设,在世博会上成功展示并应用的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将在整个城市层面加以推广。(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