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3日电(记者吴宇 周岩 易凌)迎着有些炫目的阳光,几十位美国馆的“学生大使”站成几排,一遍遍用中文普通话和上海话练习着“你好!”“大家好!”,而旁边排队等候的中国观众则招着手,用“Hello”热情回应。
这是3日发生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馆正式开馆仪式上的一幕。
经过中美双方坚持不懈的合作努力,几乎是在最后时刻才确认参展的美国,终于在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届世博会上敞开了展馆大门,同时在中美之间搭建起最大的一座民间交流平台。
“有太多太多的人为美国馆的筹建作出了贡献!”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康碧翠感慨道。
“美国馆的展示主题是‘拥抱挑战’,美国馆的筹建过程印证了这一点。它让中美两国坚信,只要勇于迎接挑战,美好的愿景就可能实现。”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黄健之这样祝贺美国馆正式开馆。
“世博会开幕两天来,美国馆平均每天大约接待2.5万人次观众。我们预计在半年的世博会会期里,将有600万人次观众访问美国馆,许多中国人都将在这里第一次领略美国的风土人情。”美国展区总代表何塞·维拉里尔说。
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是,何塞·维拉里尔与康碧翠轮流用英文和中文引领“学生大使”宣誓,一切都很顺利,但“我承诺会经常面带微笑并享受尽可能学习其他文化的机会”这句有些拗口的中文,让不少“学生大使”卡了壳,但他们的中文发音以及始终的微笑已足够精彩。
进入美国馆,展馆内播放的三部影片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众多美国人用中文普通话说“你好!”从街头普通民众到篮球明星科比、花样滑冰明星关颖珊,从机场、港口工作人员到美国国务卿克林顿、总统奥巴马,他们都在以发自内心的热情,用中文说着“你好!”
而其中一些美国人显然是初次接触中文。从一开始几乎不能张口,到一次次练习、改善,最终清晰地用中文说出“你好”、“欢迎”,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是个“奇迹”。而在美国馆中对着屏幕观看他们表现的中国观众,自然发出了善意的笑声并鼓掌表示友好。
“我很喜欢这样的沟通方式,让人感到很亲切。我今后也想结交更多的朋友,包括美国朋友。”来自深圳的五年级学生荆泽峰告诉记者。
荆泽峰今年12岁,长得虎头虎脑。他还有一个英文名字“Jacky”,而他五岁弟弟的英文名字叫“Oscar”。两个孩子的爸爸解释说,起个英文名字,主要是为了方便孩子今后与外国人交流。
其实,当前在美国馆工作的约80名“学生大使”,大多也都有一个中文名字,而且中文口语都较为流利。
来自犹他州的大学生迈卡·菲尔普斯,中文名字叫斐明诚。他告诉记者,自己的母亲早年曾在广州经商,回国后成为犹他州较早从事中文教育的教师,几年来一直鼓励他学习中文。
“妈妈说中国很伟大,学习中文会很有用途。我已经很认真地学习了三年。这次来世博会美国馆工作,我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提高中文水平,结交一些中国朋友,我还想在世博会的工作结束后去中国各地旅游。”斐明诚说。
记者观察到,占地6000平方米的美国馆,主要由三大影厅构成,主题展示也主要通过三部影片实现,其内容分别侧重于中美关系、美国精神以及爱护环境。与其他一些热门展馆最大的不同是,除了赞助企业的相关展示外,美国馆几乎没有其他正规展品。
“我多少有些失望,因为我是冲着高新科技前来美国馆参观的,尤其是环保、节能领域的新技术。但美国馆展现的中美双方交流、理解的方式比较特别,尤其是这些学生大使,都很热情友善,我相信这会有助于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国观众萧就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