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0月31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180多个日日夜夜,带给世人无限的激情和精彩。我们相信,围绕世博会的话题不会因此停息。
一个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和其他城市有什么不同?当世博园里的热闹散尽之后,我们应该从中收获些什么?
上海市民已为此破了题:非常时期,非常措施,非常有效。“高标准”的世博运行保障全面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市民希望这样的“非常”能成为“常态”,政府部门的“非常做法”能够形成长效机制。
就在世博会闭幕前1个多月,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建立世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情况的报告。一份极富“含金量”的报告不仅详实地勾勒出 “后世博”城市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创新,还为世博期间仍然没有解决的城市顽症提出新的解决思路。
将“非常”转化为“常态”,这是打开“世博遗产宝库”的一把钥匙。
在众多有关世博的文章和报告中,文明习惯成为“后世博”的关键词。当人们在世博园区里学会了“文明排队”、懂得了“自觉控烟”,就一定能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和自律吗?我们中的不少人或许都习惯了那种“在镜头下的假认真”,有媒体来报道,有领导来视察,每个人都认真得很,风头一过,事情就走样了,从垃圾分类回收,到行人车辆各行其道,到公共场所控烟,哪一件事不是如此?可见,人与人的信任、公众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会在轻飘飘的口号和满大街的标语中自动生成,而是需要真心实意、脚踏实地去做才行。
因此,如何在世博之后不断挖掘和发扬世博会中市民的参与热情、志愿者的志愿精神、劳动者的奉献精神,以期对今后产生更多的教育和示范意义;如何在世博之后杜绝和减少组织者在大型节会运营中的疏漏不足、公众游园时的不文明现象;如何让经历了世博的一代人能不断宽广自己的胸怀、吸纳文明,让文明和文化触动我们的心灵和行动,都是我们对世博遗产的期待。
对于美好城市、美好生活的启蒙和引领,对于美好心灵、美满人生的期待和创造,都是此次上海世博会拥有的遗产。让我们从这里起步,迈向“生活更加美好”的“后世博”时代。(钱培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