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页 | 专题首页 | 要闻播报 | 世博动态 | 台湾与世博 | 世博时评 | 中国国家馆 | 省市区联合馆 | 香港馆 | 澳门馆

台湾馆 | 国际参展 | 企业参展 | 最佳城市实践区 | 志愿者 | 展馆风采 | 世博视频 | 世博酷图 | 留言 | English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 世博时评

陈凯歌从电影三十年 看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10-11-01 15:22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10月31日电 (记者 贺霞)今天下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平行分论坛在上海举行,电影导演陈凯歌发表演讲。发言全文整理如下:

  各位来宾: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的日子,有机会登上这个讲台发表自己的感想,是一个光荣。2008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2010年,上海又成功地举办了世博会。站在充满历史沧桑的黄浦江边,回顾上海150年间的历史,其实我们真的有理由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有我们自己的骄傲与自豪。中国曾经是一个受人拒绝和饱受侵略的国家,但是,今天世博会的参观人数超过了7000万人次,真正成为了人类的盛会,人类活动的盛举。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无疑是一个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城市。我们看到无数的高楼拔地而起,无数的人群涌入城市,无数的灯光照亮夜空,无数的梦想和愿望在这里受到时代的检阅。无论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城市的历史多么久远,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使它真正地,也可以说是首次的实现了光荣的绽放。不仅在上海,在中国许许多多的城市中,人们享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千里眼,顺风耳这样的古代神话,早已成为生活中的现实,创新成了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今天的人已经过上了神仙日子,享受着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一切便利。

  但我在此刻却想起了一位上海的导演吴贻弓先生在三十年前拍摄的一部电影叫作《城南旧事》,电影写的是我的故乡——老的、旧的北京城。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数以百万计的汽车,那部电影里只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只有秋风落叶的小院,只有城楼上盘旋飞叫的飞燕和北京人历经沧桑的笑脸。这部电影似乎准确地预见到,三十年后,我们将和这一切告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真是一句残酷的话语。我们同时丧失了端着饭碗就可以走进邻居家同吃,夏夜里和同院的孩子们在树下同睡,也许也失掉了遇到危难有人同你站在一起,爱你,和你同心。一句话,一座城市的和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才是城市的灵魂,这才是未来社会的方向。

  一座城市的美是需要时间打磨的,漫长的岁月才能铸造出一座城市的性格,城市的性格影响着城市里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发生了多少波澜壮阔的事件,出现了多少风流人物?是上海城市的性格成就了伟大的上海人的原因。伟大的北京人已经失去了他们的城墙,四合院,春花与秋月。这是历史的必然。但老的旧的不一定是坏的。台湾的白先勇先生为挽救中国的昆曲《牡丹亭》作了多少令人感动的努力?难道他所要挽救的只是一段清音妙曲?他是想通过复活《牡丹亭》,挽救属于我们或者说曾经属于我们的“独特”味道。

  我们常常用有味道来形容一个地方或一种文化,“独特”就是它的味道,它的香气。伟大的城市都有它的味道,上海有,北京有;伟大的文化都因独特而伟大,但我们又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已很难保持我们文化的独特性。在变化的浪潮中,我强烈的感受到,我们今天的中国人站在价值观的十字路口。

  对技术革命成果的过分依赖,使我们被机器控制。用键盘打字将使汉字书写的美永远被我们的后代遗忘。过度舒适,将使我们永远丧失从艰难中汲取力量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无信与隔膜,将使我们无法再“用我们的血肉,铸起我们新的长城”。

  在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我们知道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因为失去了就永不复返。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文化和传统,珍惜我们的记忆。就像一位献身的青年革命领袖曾经说的:人爱自己的历史,就好像鸟爱自己的翅膀,请勿折断我的翅膀。珍惜过去,也珍惜旧的存在。我们是谁,是因为我们父辈是谁,祖辈是谁。今天的“旧”正是昨天的“新”,明天的“新”也一定由过去和今天一同打造出来。珍惜快乐,也珍惜苦难,所有快乐的花朵都在苦难中绽放。所有的苦难在时间的怀抱里都不是白白的付出。

  我是一个电影导演,我愿像初学识字的小学生一样,逐渐认识我们的文化,并通过我拍摄的电影介绍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的文化帮助我们所有人重新拾起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对自己的信心,对他人的信心,对将来的信心。

编辑:杨永青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