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电 题:从文化符号看中国表情
中新社记者 朱沿华
2010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什么?中国网民在日前的一次网络调查中给出了答案——上海世博、国产电影与80后。
用一次网调结果注释中国文化难免以偏概全,但透过三个简简单单的关键词,人们还是不难读出当代中国自信、奋进与率真的生动表情。
5月1日华丽揭幕的上海世博会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的中心。川流不息的近七千万中外游客在那里不仅仅看到了“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未来图景,更亲身领略到“中”与“西”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开放的中国以其特有的宽广胸襟笑迎世界文明。爱尔兰总统玛丽·麦卡利斯的话“上海世博是一个分享人类智慧的平台”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时光如果倒退三十年,蛤蟆镜、喇叭裤曾轻轻松松地击溃中国人的审美防线,纷至沓来的西方学说与思潮更曾使一代学子陷入迷茫,“崇美哈日”甚至一度成为最时髦的标签……好在这一切都已成为昨日黄花。在走进书店便可寻觅到全球最新的学术论著、轻轻点击键盘便可览尽全球风云的今天,中国红再次成为国人最追捧的亮色,国学热红遍大江南北——上海世博折射出中国融入世界进程中不断积累的自信与从容。
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日前发布的《“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产业黄金五年发展战略报告》为中国电影业描绘出一个异常绚丽的前景。
如果是十年前,这样的大胆预言恐还难逃“痴人说梦”的猜忌,但今天已没有人会怀疑中国电影产业所拥有的这种巨大潜能:随着《建国大业》、《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国产电影在票房上的一路飘红,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9.06亿美元,位居全球第8位。而2010年前三季度票房已超去年全年,全年票房将首次突破百亿元人民币大关——中国电影经济已经具备了与世界强国对话的实力。
若将电影产业的飞跃发展视为中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缩影,那么文化产业在全球经济不振背景下的逆势而上则为中国社会文化的蓬勃发展写下一个华丽的注脚。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提升使中国民众的精神诉求从未像今天这般强烈与多元,随之而来的是文化艺术创作热情的高涨。这就难怪文化部长蔡武会感叹,中国文化进入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
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因 “小皇上”的标签而备受争议的80后开始步入“而立之年”,逐渐成为社会中坚。这些看着日本动画、吃着美国快餐、穿着韩国潮服长大的年轻人根本无从理解“八亿人民八部戏”的文化困窘。他们用搜索引擎取代长辈权威,通过微博直抒胸臆,既不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也不隐瞒自己的是非判断。他们开始变得不再年轻的脸庞则日益成为中国形象的代名词。
2008年,美国《新闻周刊》也曾根据网民的投票评出中国20大文化符号。其中,汉语、北京故宫和长城分列前三甲,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等紧随其后。中美两份榜单也许可以给世人带来更多的思考——当旁观者将视线停留在昨天的同时,是否已遗漏了中国当下最鲜活的表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