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页 | 专题首页 | 要闻播报 | 世博动态 | 台湾与世博 | 世博时评 | 中国国家馆 | 省市区联合馆 | 香港馆 | 澳门馆

台湾馆 | 国际参展 | 企业参展 | 最佳城市实践区 | 志愿者 | 展馆风采 | 世博视频 | 世博酷图 | 留言 | English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 世博时评

人民日报:精神财富从上海世博会延伸

时间:2010-10-25 14: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0月16日那场意外的超大客流考验,让所有人都成了赶考者。当日,103余万参观者进园参观,世博园区启动大客流应对预案,总体运行平稳有序。超大客流出乎意外,但是,更让主办方意外的是,参观者井然有序、快乐观博的心态。

  任德呈是上海市民巡访团团长,自6月11日起几乎每天都要进园巡访。交上十份“文明观博测评报告”后,巡访团欣喜地发现,游客文明观博“指数”日益攀升,排队参观已成共识;展馆内,动手的少了,欣赏的多了;车站旁,文明礼让成为常态……

  参观者的变化与观博环境的改善、组织方的努力不无关系。

  针对观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世博主办方和参展方想方设法改进服务:为应对大客流,改装硬围栏,增设直饮水点、休息座椅和厕位等;为应对高温,增设遮阳伞、遮阳棚、电风扇、喷雾设施等降温装置,为游客送冰、送水降温解渴;为改善排队环境,在通道边安装长条木质长椅供等候游客歇脚……人性化的服务与管理,引导参观者逐步养成文明习惯。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接受采访时表示,“办世博会最重要的一个作风就是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办一天世博改进一天工作,一直改进到10月31日晚上11点半”,要“正视问题,不埋怨、不急躁、不掩盖、不掩饰、不回避”。

  “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这就是办博精神的灵魂。它贯穿上海世博会的申办、筹备、组织运营全过程,激励着世博会组办者创新、务实、合作、拼搏与奉献。

  上海世博会展区总代表、指导委员会主席塚本弘在评价上海世博会时说,“我非常钦佩上海世博会的管理与运营以及持续快速改进精神。可以说,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园区的管理每天都在改善,正是参展方及组织方的共同合作、互相协调,才使得世博会的管理工作得以稳步提高。”

  上海世博会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精神的最佳实践区,也是精神播种机,“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写进城市的发展目标和管理之中,成为社会发展的推进器。

  更高的城市文明,令城市焕发出无穷魅力。“不能‘惟GDP论’,上海更应该注重软实力和以人为本,这是世博留给上海的精神财富,引导我们走向美好的城市生活。”上海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主任孙正心说。

  年轻一代薪火相传

  ——上海世博会最大的精神财富是培育了国民的公德意识、开放意识、责任意识

  上海世博园,那些青葱而立的“小白菜”是最让人难忘的风景。从申博成功那一刻起,志愿者们伴随上海世博会走过8年历程。世博会开幕以来,8万名园区志愿者、10万名城市志愿服务站志愿者,以及遍布上海大街小巷的197万城市文明志愿者,用自己的爱心和奉献,织就绚丽的城市风景线。

  作为最早进驻园区的一批志愿者,上海大学的顾倩倩和伙伴们,一个多月,夜以继日,抢在试运行前,完成了一份70多页的主题馆(网上主题馆)志愿者运行方案;来自上海海关学院的志愿者周安华,志愿服务期间腰间囊瘤恶化,医生建议尽快手术,但她执拗地要求把手术时间安排到志愿服务期满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志愿者刘喆斌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改造便携式数码扩音器,让“小蜜蜂”给游客播报丰富的游园信息……

  “年轻一代的成长让人感叹。上海世博会最大的精神财富是什么,是开启了国人心智,建立自信,培养责任意识。教育了年轻一代人如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上海世博会创意总监、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王昊青说。

  通过世博,许多年轻人感受了中华智慧,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荣耀。上海立信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010级新生王策被中国馆(网上中国馆)的展示深深震撼,“《清明上河图》太棒了!现代科技与古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令人震撼。人们步履安详、生活从容的画面,让我心里升腾起对中华文明的敬仰和感动。”

  “青年志愿者为世博会做出贡献,也得到成长,后世博阶段,蔚然成风的志愿服务将转向常态化。”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潘敏说。上海将设立青年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做大做强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志愿者不仅是一种身份标签,更是植根于心灵深处的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力量。”而人们所期望的是,这些力量能够帮助年轻一代建立起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将世博会的理念与精神薪火相传。

  与漫长而久远的“后世博时代”相比,184天“世博时刻”如惊鸿一瞥,但它注定将给中国留下深远的历史影响。

共 2 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转到第  页 
编辑:杨永青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