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这一天将永久载入世博会史册。当日,上海世博会单日入园观博客流总量达到103.27万人,超过1970年大阪世博会单日最高客流83.6万人的纪录,并创造了160年世博史上最高单日客流的纪录。值得称道的是,尽管百万客流“爆棚”,但世博园始终秩序井然、运转平稳。上海世博会组织方超水平的应对能力广受赞叹。
上海世博会将城市信息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对浏览客流预测准确率达96%以上,超过“章鱼保罗”;20余次50万以上大客流,没有一次采取限行措施;首次应用的多项高科技,成为公共服务的坚强后盾等等,世博成果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其中组织者所付出的心血鲜有人知。世博会在运行机制中展示的新理念、新科技和新成果,透视出组织者的良苦用心,同时也折射出城市一体化、信息化管理不再是科技狂想,而是一场正在悄然进入现实生活的智能革命。
世博会“神算子”得益于信息交互的智能化。搭准世博客流脉搏,智能交通的理念和技术功不可没。据介绍,上海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在各交通要道布下“天罗地网”,通过视频信息和交通状态信息采集,动态掌握实时世博客流和全市交通情况。系统通过汇总航空、铁路、陆路等客流信息,统计每日入沪客流;同时通过当天世博预约大巴、轨道交通、世博直达线、世博公交线、园区周边公交线和世博专用出租车等客流数据的实时采集,推算出当前世博在途客流数量,数据每15分钟更新一次。每天开园前半小时,组织方工作人员会打开世博客流预测软件,导入团队预约客流、5个轨交涉博车站客流以及当天是否节假日、天气状况等信息,全天客流预测马上就出来了。对于单日出现的百万客流,根据科学预测,无论是志愿者服务、交通保障,还是食品供应、医疗救护等,世博会组织方都提前设计了相应预案,做好了相应的合理组织和安排。如此精准的推算,为未雨绸缪,提前应对打下了坚实基础,令人佩服。
信息技术构建交通调度平台如面对千军万马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集约交通,科学疏导,成为世博会交通监管的关键词。在世博会交通协调保障调度中心,工作人员一刻不停地实时监看着公交、地铁、出租车还有水上船舶等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行状况。这个调度中心汇集了33家与交通保障相关的部门,有5000多个视频监控点,包括民航、铁路等系统都和这里有实时的联系,是一个强大的交通指挥平台。上海世博会交通协调保障组常务副组长孙建平说,它靠信息化支撑,把交通的管理、运营、监管,包括交通设施这些资源的配制集成在一个平台上。95%以上的客流通过公共交通和集约交通运输,解决了世博会的大客流问题。现在上海世博会交通经受了20余次50万以上大客流的考验,没有一次采取限行措施,部分地段的城市交通甚至好于世博会开幕前。而这一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对“爆棚”客流,组织方立即通过世博网等媒体以及移动运营商发布园区客流拥挤信息,引导游客择日参观。由此可见,集约交通与适时调整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是确保世博会畅通无阻的关键所在。
信息技术还在多个领域展示它的神通。由志愿者等组成的上海世博会强大的城市文明服务团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无处不在,应对自如;手机一刷,就能轻松进入世博园,并且进行各类消费;拇指轻点,刚刚拍摄的视频就可实现即时传送……世博园是信息科技的一场盛宴。令人欣慰的是这场盛宴的主角,多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成果。总之,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还有众多的城市和企业参展方,要使他们步调基本一致、在世博园里和谐共处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举全国之力的精心准备和周密组织外,永不落幕的世博成果所制造的“中国速度”大显身手,举足轻重。
“中国速度”搭建了举世瞩目的世博舞台,也让不少游客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加文明,更加尊重劳动与创造,尊重科学与理性。如果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形象在世界舞台上的成人礼,那么上海世博会就是中国在成人礼后的首度全球亮相。同时,上海世博会又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公共组织能力的提升和展示,它让人们亲身感受中国的科技进步与城市智能化带来的实惠。期待上海世博会“城市智多星”为人们在信息时代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样本,让更多的人们尽享城市信息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