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是世博会开园第169天,天气晴好,又逢周末,观博客流如潮涌。当天入园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刷新世博会历史纪录。同时,世博园区启动大客流应对预案,总体运行平稳有序,成功经受考验。
美国《侨报》文章 原题:无须担忧“后世博”
上海世博会闭幕临近,此前有关机构担忧的客流“翘尾效应”如期而至:从本月15日至17日,客流连续攀高,其中16日更出现了103.27万的客流尖峰,刷新保持40年之久的世博会单日客流纪录。
其实,曾保持6422万人次参观者纪录40年之久的大阪世博会也有类似 “翘尾效应”:大阪世博会的最后一个月,参观人数激增,达1707.5万,占总参观人数的26.6%。不仅如此,从当年的9月5日到9月13日大阪世博会结束,每一天的入园人数都超过60万。
值得欣喜的是,虽然人流超极限,但凭借5个多月来积累的经验,上海世博主办方仍能根据预案有序开展客流疏导、秩序维护,并采取多项人性化措施,不仅整个世博安保体系经受住巨大考验,更赢得了不少游客的赞扬与掌声。可以说,在世博会开幕至今的近半年时间里,组织者和民众都已从一次次的高温考验、插队风波等麻烦中逐渐成熟。
截至17日,上海世博会的入园游客总数已超过6500万,离闭幕还有10多天时间,最终游客总人数究竟会达到多少,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上海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这颗“东方明珠”的魅力以及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奇迹。
在大阪世博会后,当地虽然培育出了一个巨大的广告市场,但经济增长率却连续5年下降。日本分析家认为,缺乏新的发展动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因而称这种现象为“节后效应”。
上海会怎样?这是随着世博会闭幕临近,外界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上海世博会直接投资为286亿元人民币,如果加上车站这类配套建设投资,总预算达到3000亿到4000亿元。上海能否收回投资?笔者以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话题,更应考量社会文化效益。这正如外界评价北京奥运会的意义一样。北京奥运会最终是盈利了,但最重要的是,城市更加文明了,普罗大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新生活,中国人长了见识,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中华文明被更多人认识并喜欢,这可不是简单地靠花点钱就能买来的。
上海世博会的社会效益同样不言自明。至于大阪所出现的“节后效应”,日中之间毕竟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今天的中国经济不会因一两个活动的结束而受到影响,其动力和活力来自中国市场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