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馆总代表玛丽亚泰纳女士说,西班牙馆这个“巨大藤条篮子”,用了中国古代也使用的古老材料,“我们都是古国,传统文化仍在滋养我们”。
波兰馆外观造型酷似中国剪纸艺术,馆内的“波兰龙”也呼应着中国“龙的文化”;刚刚结束的捷克文化周,推出上世纪50年代捷克画家兹德涅克斯克莱纳尔创作的捷克版“美猴王”……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馆、主题馆、省区市馆,则突出展现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
中国馆,熔5000年文明、60多年共和国历程、30多年改革开放之辉煌于一炉,没有匠气,入眼入心,显示了一份从容自信。新西兰馆政府总代表吉斌礼这样评价中国馆:它的规模、形式和色彩传达了中国的力量和信心、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意识,“这是一个国家的宣言”。
31个国内省区市及港澳地区,也使尽浑身解数,彰显中国各地文化。黑龙江馆突出“冰雪,让我们与众不同”;深圳馆骄傲地自称“中国梦实验场”; 上海馆,8分钟的电影既有老上海石库门风情,又充满新上海动感……来自英国的游客杰克看了多媒体海派杂技秀《海上寻梦——雕刻时光》,发现这是一个有趣的“嫁接”:融合古诗词、阴阳太极、评弹小调、玉文化、上海弄堂文化等中国元素,还有街头嘻哈风、音乐剧、舞剧等现代艺术,“很有趣,上海活动周让我更喜欢这座城市了!”
世博不仅拥有高端文化精品,也有街头艺术和社区演出。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上海18个区县的市民,自豪地走进园区,以自编自导自演的身边故事,一展上海社区特色文化和市民风采。
世博,展现了一个大气而轻松的现代中国。
对话交融:超越文化的共同追求
■在世博园,一条世博公交国展线,就连接着中国和美国
文化沟通与交流,是人类艰难前行的动力之一。在世博博览广场举行的“年轻的世博之世界名校大联欢”,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的教授罗红玫介绍节目创作缘由时感慨道,人类拥有超越国别、地域、文化的共同追求,“世博会属于全人类”。
由于国内的特殊情况,阿富汗艺术家出国亮相屡经周折。他们极其珍惜这个机会,虽然不知能否成行,仍然坚持每天刻苦演练,最终得以在世博亮相,所有观众给他们最热烈的掌声。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说,本届世博会真正体现了多元文明和多种文化的对话、交锋、交融和交流。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文明对话和文化交融,持续带给文明对美好世界的憧憬。中华民族也借此向世界表达自己。中国不仅是伟大的历史传承,在今天也更热爱和平、推崇正义、崇尚发展。
“地球上,中美两国年轻人面对面的交流,须十几个小时的飞机航程;而在世博园,一条世博公交国展线,就连接了中国和美国”——美国馆与中国省区市联合馆,进行了为期两月的馆际文化交流。两国的年轻人 “出国”体验对方一天的工作,十余位美国大学生同十余位中国不同省区市的年轻人 “角色互换”。
学生大使马丽安在江苏馆体验一天,介绍苏绣。她在博客里写道:“现在简直可以说,我是美国人中的‘江苏专家’了”。
“美国年轻人看到中国省区市的不同文化和成就,进一步理解了中国人民的美德,更清楚地认识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美国馆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文涛说,“活动体现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会主题”。
上海世博会为文化团队创造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更给他们创造了走向世界的机遇。其效应已初步显现:据透露,应上海社区、长三角地区、全国其他地区以及一些国家的邀请,来世博会演出的中外表演团队,已从上海向外辐射:30多个参展国家的表演团队来到上海各个社区,举行文化活动,让更多市民分享世博;印度、沙特、柬埔寨、日本的演出团体,将应邀参加2011年杭州“西湖博览会”和“休闲博览会”的演出;韩国“黑鼓艺术团”获邀参加“中国世界石油大会”专场演出;“日本和服服装秀”将在中国10大城市举行十余场巡回演出;世博会主题秀《城市之窗》世博会后将进行全国巡演;世博原创舞台剧《CHA》秀,早已迈出国门,走进日本、德国的剧场。
“隐于国际合作背后的、并与之关系休戚的因素就是文化。这一文化的核心就是交流、沟通与理解。世博会搭起了这一沟通、理解和交流的桥梁”。中山大学教授麻国庆说,在理解他国、他民族、他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接受、相互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价值观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