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页 | 专题首页 | 要闻播报 | 世博动态 | 台湾与世博 | 世博时评 | 中国国家馆 | 省市区联合馆 | 香港馆 | 澳门馆

台湾馆 | 国际参展 | 企业参展 | 最佳城市实践区 | 志愿者 | 展馆风采 | 世博视频 | 世博酷图 | 留言 | English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 世博时评

世博智慧激活城市运行 科技创新撬动管理难题

时间:2010-10-25 14:07   来源:解放网

  一座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与别的城市究竟有何不同?

  “小白菜”金传媛给出了她的答案。这名上海海洋大学大四学生,在热情服务世博园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找到了方向———“从马德里案例看城市规划与管理”。

  世博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带来的新契机,谁也无法忽视。而“智”与“活”,无疑将成为新契机的最好形容。更具智慧的城市是什么样的,上海世博会提供了包括完善城市管理信息化在内的无限可能;更有活力的城市是什么样的,上海世博会给予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使城市生机勃勃的重要启示。

  就在上周末,园区连续出现超大客流,如何维持秩序平稳并让广大游客保持良好心态,上海在世博会接近尾声之时完成了这次城市管理大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落到实处,即是与人们生活切身相关的城市管理。而世博期间形成的那些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是创新上海城市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后,对精心谋划好世博后这篇大文章、对上海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一句话、一处细节、一件小事,其实就可作为探究城市管理创新活力的最佳观察角度……

  城市往何处去,世界回答

  2015年世博会主办方米兰,把借鉴的目光投向了上海。米兰世博会首席执行官朱塞佩萨拉直言,来上海的目的,就是学习如何管理好规模如此盛大的活动。

  逾100万人次!10月16日的世博史上最大单日客流,让上海世博园累计接待人数一举突破了1970年大阪世博会所创的历史纪录。即便是平均日客流,上海世博会的参观者也逼近40万人次,相当于在市中心每天搬入搬出一个中型城市,同样是史无前例之难题,史无前例之实践。安全如何保障?秩序怎样井然?世博会举办以来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显而易见在世博后仍大有可为。

  然而,棘手的恐怕还不是现实压力的解决,更在于未来复杂的应对。“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近日媒体热议,中国进入城市病集中爆发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入托难等问题已严重困扰诸多大城市。而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数据,中国的城镇化率截至2009年为46.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以预见,将有更多城市步此后尘。城市该往何处去?世博会史上,第一次将目光锁定于“城市”命题,59座全世界精选而出的城市,带着各自对城市发展的开放式回答首次成为独立参展方。

  城市该往何处去?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中心的现代城市,人流、物资流、信息流高度交汇;城市管理则是运用决策、组织、协调等机制来管理这个复杂庞大的系统。首当其冲,当然是决策。

  从重视建设转向管建并举、管理为重,建设充满活力的智慧城市,上海世博会给出了答案。仅以德国不来梅的公共交通拼车工程为例,有专家称如上海效仿,至少可减少75万辆私车出行,节省750公里长的停车位。此外,英国伦敦的零碳馆、瑞典港城马尔默的转型、西班牙马德里的高科技公共廉租屋等,种种世博案例无不具备启示意义。世上的确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一致的取向和理念,都为城市打开了站在更高起点来思考的新窗口。"世博对上海是一场''成年礼''。"在学者倪文尖等人看来,对经济"硬实力"已然可观的上海而言,关键还在"软实力"。

  城市进步杠杆,科技撬动

  刚进入世博园,手机就"嘀嘀"作响。这是来自组织方的欢迎短信,包含了贴心的即时观博信息,有效引导参观者安排好省时、省力的行程。世博会带来的管理进步有目共睹。为缓解世博期间的交通压力,上海研发了智能交通技术,如今已是城市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交通通过感应线圈检测器、GPS浮动车、手机短信等多样化数据采集方式实时把握交通信息,同时为用户提供行程时间、速度、拥堵路段等实时信息,帮助用户优化通行路径。"在专家眼中,这不仅仅是蓝图,更是触手可及的城市管理果实。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显然,在城市需要转向内涵性管理模式的当下,撬动城市发展的那根魔棒就是种种创新技术。仅在科普读物《世博科技看点》中,就罗列了新能源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八大类。很多人相信,这些创新会像"一切始于世博会"的留声机和电话一样,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开花结果"。未来,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未来,家禽成长全程将记录在二维码上,通过普通的手机就能查询食品是否安全;未来,每个家庭只要通过一个健康终端,便可将成员每天各项体征传输到信息中心,一旦出现异常,医院立即会做出应急诊疗或远程会诊……这是世博会首场主题论坛"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上展示的梦想,也是世博会后新兴产业的发展机会。这种信息管理的应用性,将使未来城市管理极大提升应对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使愈加充分的"政府-居民互动"成为可能,为城市运行提供更加细致、更有效率的管理工具。

  科技创新还将给城市生活带来哪些进步?从"城市建设"到"城市管理",世博园内外充分流动的新科技,使得人们有理由期待并确信---世博会带来的梦想会在"后世博时代"予以延伸;世博会成功的密钥也会在"后世博时代"得以继承。

  城市创新保障,以人激活

  园区出入口发现一条280米之长的明沟,必须覆盖塑料地毯,但世博运行中每花1分钱都经严格审核,一时手中无银怎么办?本着小问题不过夜的原则,负责人找到原工作单位,果然"娘家"高度重视,问题即刻解决。"世博不分你我,只有我们。"2003年10月,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成立,标志着政府主办、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筹办世博会组织架构开始运作。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部门的精英走到了一起,迅速打破陌生状态,通力合作。"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志愿者的组织架构也打破了简单的地域界限。

  截至世博半程之时,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的929名外省市招募、派遣志愿者到园区服务,另有多名外国志愿者与华侨华人志愿者"增援",倾情奉献。规模大、时间长、几乎牵动城市所有脉络---这届世博会的特点,决定了办好的关键就"在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筹博办博的日子里,东道主的活力被创造性地调动,一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创新制度由此建立。在上海,动员工作创新性地主要由迎世博600天行动领导小组和社会动员、窗口服务、城市管理三个指挥部发动。同时,"市区联手,部门联动",一改城市常态管理中单兵作战的现象。在被区县称为"动了真格"的"上海城市文明指数测评"中,市民投诉被纳入,一些沉积多年的管理问题得以根治;考评中,政府部门上对下集中检查的做法,被社会机构综合评估、行业部门平日巡视、市民群众日常投诉等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所取代,城市管理做到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

  据初步统计,上海共有600多万人次参与"环境清洁日";200多万名志愿者遍布城市;各行各业尤其是18个窗口行业全力投入。长三角地区的"东道主意识"也被激活,6座城市成为主题论坛会场,15个城市度身打造世博会"友谊日"活动。一时间,整个上海,整个长三角,整个中国,成了一个大的世博园。群众发动面之广、参与度之高可谓"空前"。显然,不管是举办一届世博会,还是管理一座大都市,都需要创新作为内在动力;而创新之源,就是人。这与半个多世纪前丘吉尔提出的"城市即人"异曲同工。尤其是对这座人口已逾2000万的特大城市而言,动员社会力量,建设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用制度创新来永葆城市活力,至关重要。

  "智"与"活",是上海世博会激活的城市管理理念,也是创新上海城市管理模式的方向。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城市,更必然是一个充沛活力的城市。今天的上海这座城市,在不断实践、借鉴、再实践的世博成长中,团结成了一个人,也就此看清了未来的发展之路。

编辑:杨永青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