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页 | 专题首页 | 要闻播报 | 世博动态 | 台湾与世博 | 世博时评 | 中国国家馆 | 省市区联合馆 | 香港馆 | 澳门馆

台湾馆 | 国际参展 | 企业参展 | 最佳城市实践区 | 志愿者 | 展馆风采 | 世博视频 | 世博酷图 | 留言 | English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 世博时评

后世博城市治理可突破 苏州河治理或耗几十亿

时间:2010-10-25 14:06   来源:时代周报

  成都案例馆的活水公园,可以对社区和公共空间的雨水和污水进行有效收集,通过生物自净功能进行水处理和循环利用

  本报记者 严友良 发自上海

  多年来,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习惯把上海的经济增长比喻为强势政府主导下的“起吊机经济”和“脚手架经济”。

  “‘起吊机’就是政府,即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之手配置和整合资源。”上海社科院一位不愿具名的经济学者对本报记者指出。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起吊机经济”的确带来了上海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起吊机经济”“过于依赖固定资产投资,这意味着政府往往难以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之间合理地切割,政府难以准确地自我定位。”上述上海社科院经济学者进一步指出。

  “现代社会中,政府要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邱家军博士对记者指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主要的任务是提供公共服务”。

  然而“起吊机经济”情况下,政府扮演的角色显然不仅仅是提供公共服务。“政府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过多地干预企业,往往使得政府原本应该担负起来的公共职责,譬如公共道路管理、社区环境治理没有承担起来,城市管理出现错位、失位和缺位。”邱家军表示。

  而这一切,可能因世博会而改变。

  城市管理的世博契机

  对上海游客吴江敏来说,世博会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可能并不是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

  事情需要回溯到8月上旬,那一天吴江敏为参观世博会,在A片区场馆排队时发现,隔离栏杆最内侧的地方非常脏——因为没有垃圾箱,长时间排队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被一些参观者随手扔在地上。回家后,她通过世博官网的投诉平台向组织方提出了一条建议:在栏杆上挂垃圾袋。

  几天后,吴江敏接到区域负责人打来的电话,和她进行了沟通。后来,上海世博会组织者经过实地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决定在各个片区用于引导排队的硬隔离栏上每隔几米就绑上一只垃圾袋。

  被上海世博会组织者采纳的“金点子”,从遮阳伞、隔离栏杆到指示牌、轮椅再到热水、垃圾袋,点点滴滴的变化让全世界都见证了世博园区各项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的完善和提高。

  “我们的工作成绩就是从参观者投诉中来的。”上海世博局参观者服务中心主任钱伯金如是说。自世博会开幕以来,组织者就通过官网投诉平台、世博热线等等途径保证与参观者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并设立专门的投诉组处理这些建议,还通过评选文明示范岗打破不同条块、统一协调各个片区各个部门解决问题。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世博园区参观者和组织方的良性互动是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表现,“组织者及时了解参与者的诉求,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调整,这是值得政府管理者借鉴的宝贵经验。”

  世博给上海城市管理带来的变化还有城市管理执法过程中的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再思考。

  出于维护秩序的要求,政府早在2004年5月就举办了主题为“世博会、城市管理与法治”第一届论坛,正是在这次论坛上,政府明确提出不能片面地寄希望于行政执法权的集中,来提高行政执法效率,而是应该合理地界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由此,2009年出台的《上海市关于城管执法暂扣物品保管和处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本市住宅小区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加入了不少人性化的建议,充分考虑到了市民的合理要求。

  “世博会期间,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提供公共服务。这恰好给了他们一个认真思考自身角色,如何切实做到让群众满意的机会,这也契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邱家军博士指出,世博会给上海提供了一个思考城市管理出路的平台。

  长效机制待产

  事实上,自世博会召开以来,上海的市容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环境整洁,设施规范有序,一些人甚至认为“上海进入了最为整洁的阶段”。

  但是,同样有不少人十分担心,世博会以后能否同样做到?9月15日,在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上,就有人提出“如果明年天不这么蓝,水不清,路不畅,我们怎么办?”

  目前上海对全市90条主要道路和景观道路实施24小时保洁,中小道路实施16小时保洁,高架保洁增加到每天2次,世博园区周边14个街镇主要道路全面实施冲洗,中心城区冲洗率达到79%。如此“高效”的城市管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但这是全面发动市民的结果。据初步统计,全市共有600多万人次参加“环境清洁日”活动,另有来自方方面面的200多万名志愿者遍布城市各个区域。

  在世博期间,除了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之外,政府为加强城市管理的另一手段就是加大资金投入。一份数据显示,为了给2010年世博会献礼,治理苏州河自2002年前后投入的资金就可能高达几十亿元人民币。

  显然,无论是广泛的发动群众参与,还是短时间内投入大量的资金,都只能是暂时性的。“对于政府来说,更应该做到的是利用世博契机建立城市治理的长效机制。”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诸大建教授在一次“迎世博加强城市管理大型座谈会”上如是说。

  政府同样希望长效机制“落地”。9月15日,在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上,就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建立世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情况的报告》。

  但要真正落地,并不容易。

编辑:杨永青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