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现任外交部的外语专家、中国翻译协会外事翻译委员会主任。她曾经是北京外国语学院漂亮的女高才生,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到联合国成为了外交官。她先后担任了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的翻译,参加了中美建交谈判,还参与了“中美建交公报”和“中美8.19公报”的起草。她先后担任过驻比利时使馆参赞、驻卢森堡大使、驻法国使馆公使衔参赞。她有多本译作,新著《文化盛宴———法国》也作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丛书中的一部出版。她有一位和她一样将青春与人生奉献给祖国外交事业的丈夫吴建民。她的人生经历丰润传奇,而她却总能在每一个人生阶段优雅转身。她有女人们都为之艳羡的人生。不凡的人生经历注定为“施燕华”这三个字戴上太多华美的光环。在我们将这样的人生冠以“传奇”时,施燕华却人淡如菊,她说这一切仅仅因为她对生命的专注与投入。近日,本刊独家专访了施燕华。
有“江南美女”之称的北外高才生初入外交部
1940年,施燕华出生于一户普通百姓之家,九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施燕华从小便漂亮聪颖。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还是娉婷少女的施燕华便已牢牢记住了父亲教于她的做人准则:“我的父亲从小就和我说,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和刻苦。无论处于何种人生境遇,始终不能忘记为人的准则和底线。无论人生之路有几多险阻曲折,一定不能忘记刻苦与勤奋。可以说这些儿时的教诲对我的启发相当大,以至于在我今后人生路上,求学、从业,包括后来的家庭经营,这些人生信条都一直在我脑海中,像灯塔般给予光明指引。也因为那个时候家里孩子多,环境并不是太好,所以父母亲一直希望我能有一技之长,他们认为,人本身有所长,至少生活不会变得困难。而当年就是他们那样朴实单纯的想法成为我最初报考外国语学院成为一名翻译官的原初动力。”
从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班毕业后,在当时有“江南美女”之称的施燕华被正式分配到外交部教育司翻译处当英文翻译,也正是从那时起,命运女神为施燕华的人生正式开启了一扇绚烂的大门。
“给国家领导人当翻译,需要一种异于常人的承受能力”
从进入外交部参加工作起,施燕华不断实现着自我的突破和蜕变。从最初那个一张口翻译就紧张的小姑娘到外交部首屈一指的英文翻译,她先后担任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邓颖超等领导人的翻译,还多次陪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她不但参与了尼克松、基辛格、福特、里根、卡特等美国政要的接待工作,还参与了“中美建交公报”和“中美8.19公报”的起草。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两次采访邓小平,施燕华担当了这两次谈话的英文翻译。40余载的外交生涯,施燕华经历了四代领导人的不同时期和诸多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接触了无数世界级人士的施燕华为我国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个人魅力所深深吸引。
“我认为有两种领导,一种靠魅力,一种靠权力。有的领导地位高,有权力,他说的话别人必须听;还有一些领导却有领导魅力,他说的话别人爱听,而且能够接受。我觉得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属于这后面的一种领导。我记得有这样的一个星期六,周总理要会见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的夫人。领导让我去,这是我第一次给周总理当翻译。我一直认为给国家领导人当翻译需要一种异于常人的承受能力。不过幸好,那次并不是一次政治会谈,分量相对轻点。但对于第一次的我来说还是非常紧张。那种恐惧的心理就像是一个演员第一次上台的感觉。还好我事先准备比较充分,加上题目也不是太敏感、太难,所以我在翻译过程中比较顺利。外宾走了之后,总理就把我留了下来。他问我是什么地方的人。我告诉总理,我祖籍是浙江宁波人,但是我却是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总理很高兴,说外交部江浙一带人很多。让我将来要好好努力。虽然这在常人眼可能只是一句简单的鼓励,但是在我当时看来却是极大的动力。后来我还旁听了周总理与一些亚非拉国家领导人的谈话,发现他不是一味照会谈口径讲话,而是讲真心话,娓娓道来。周总理不但在外交方面很有自己的个人特色,而且在个人生活、工作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我记得那时候总理每天都是日理万机,忙得焦头烂额的。他经常是忙到夜里了才发觉自己原来还没吃晚饭,于是总理就在人民大会堂旁边的小房间吃碗面条。对于周总理来说,时间总是那么宝贵,但是在对外礼仪方面他却从来没有丝毫的松懈。总理每天都要刮两次胡子,他非常注重细节。那个时候礼宾司‘叫’等待接见的人员,总理纠正他们的叫法,说一定要称呼‘请’。而且总理和人握手时眼睛总是微笑着看着对方,他也从不把自己的长袖子卷起来,每时每刻都保持着最佳的礼仪举止。总理这样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
世博会,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你我他领略世界
2003年12月12日,在国展局第134次全体大会上,施燕华的丈夫吴建民没有任何争议地当选为新一任国展局主席。而在上海申博期间,吴建民也积极与国展局各成员国代表进行广泛接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沟通工作,与各国代表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可以说,吴建民与施燕华夫妇为本次上海申博的成功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说起这段经历,施燕华表示:“那么多年外交官的职业生涯让我非常清晰地认识到一点,那就是‘走出去’和‘引进来’对我们是多么重要。这也是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的重大意义。我记得曾经陪同邓小平同志拜访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你别看新加坡国家不大,但是李光耀总理还是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很好。大家在用餐的时候非常随性地谈话,小平同志问李光耀,问他觉得什么问题最难解决?李光耀当场就说,是人的问题,是人的素质的问题。从这点可以看出,地球就像个大家庭,虽然每家人家各有各的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彼此中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好的坏的,其实都是经验。因此,了解别人,对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记得1971年,我们赴联合国代表团从北京出发经过法国到美国,当时住在罗斯福旅馆,旅馆为中国的代表团专门开辟了一个饭厅,只要饭厅的门一开,就能看到很多镜头对着门外,门外有很多的记者。他们什么问题都问,中国人爱吃什么,你们的生活习惯怎样等等。有一回我上街,被一个老太太拦住了,她说你来自红色中国吗?她说我都成电视明星了,因为每天都能看到我,因为我总在后面做翻译。后来还有一次我遇见位老先生,他说你们从红色中国来,你们早该来了。当时还有美国人对我说,我们离你们很近,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在地上打个洞,下去就是中国。这种说法在今天看来非常可笑。但说明,世界人民对中国非常友好,而且他们想了解中国的欲望也非常强烈。所以我认为,在信息沟通如此迅捷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上海人、中国人,也都应该多多走出国门,去看看世界,然后再反观自己的祖国、自己的生活。”
人生舞台何止事业一方
如今,施燕华与丈夫吴建民仍然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奔忙。谈起丈夫与家庭,施燕华认为,对女人而言,家庭是另一个绚烂的人生舞台:“我接受过很多采访,他们都问我对吴建民怎么看。大家在一起生活工作携手人生那么多年,其实在我眼里他是个特别简单的人。但是在外交工作方面却又是个极为不简单的人。我们两个人都属于那种事业心极强的人,对于工作我们都是全身心投入的。现在吴建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尤其是年轻人知道,外交是怎么回事。如何用不带任何偏见的,客观的情绪去看待国际形势。当然,作为一名母亲,这个角色对我来说也十分重要。我女儿有极高的自觉性,她在考大学的时候我和吴建民都在纽约,没能陪在她的身边。她的高考志愿还是询问了老师,让老师帮着填写的。可是我很欣慰的是孩子非常有出息。我们为外交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她个体的奋发成长也为其中增添了不少功劳。”
如今,已经70岁的施燕华向我们娓娓道来她的过往人生,从容优雅。或者,有些人的人生就如同一部历史,在支流曲折处可能暗潮汹涌,但其表面却永远壮阔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