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网上中国馆)可以视为一座里程碑。”8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郑时龄告诉本刊记者。
他说,“中国馆并非完美无缺,但它表明:中国建筑师在寻找中国建筑语言的道路上作出了开辟性的探索。”
2003年的一天,郑时龄造访古罗马城的万神殿。他不经意地发现,万神殿前的广场上有一个不起眼的麦当劳标记“M”。那只是一盏小小的灯箱,一抹不引人注意的黄颜色。
这引发了郑时龄的思考,为什么在中国许多具有漫长历史的城市,外来的快餐店麦当劳、肯德基的广告牌要比它们所在的本土还要张扬?
在《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建筑》一文中,郑时龄引述了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吴良镛的呼吁:“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劣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地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
让郑时龄欣慰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他看到了中国建筑师的努力,包括中国馆在内的世博园“一轴四馆”(一轴四馆,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网上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网上主题馆)、世博中心(网上世博中心)和世博会文化中心(网上文化中心)五个标志性的永久建筑),表明中国建筑师在寻找中国建筑语言方面作出了新探索。
这让郑时龄想起了日本建筑师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与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的表现。两届盛会中,日本建筑师发挥了主导作用。之后,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在全世界产生影响。
郑时龄说,“自20世纪以来,在建立中国建筑的话语系统,探索并实现中国建筑的生命精神方面,一代又一代中国建筑宗师奋斗了终生,他们以自己的建筑思想、建筑教育和设计实践奠定了现代中国建筑之路。然而,建筑是一个永远发展的领域,我们仍然必须寻找一条在全球化条件下适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建筑之路。”
郑时龄,1941年11月生,广东惠阳人,196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副校长,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作为建筑规划专家,他参与了上海多项重大工程、历史街区与建筑的保护规划,其中包括南京路步行街的规划设计。他对世博会的建筑与规划有专门研究,与建筑界同仁合作编著了《世博会规划设计研究》《世博与建筑》。
中国建筑师的突破
最早关于世博会中国建筑的记录,是1867年巴黎世博会的中国牌楼和中国茶馆。1876年,中国第一次正式派代表参加了美国费城世博会,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中国馆。
郑时龄认为,除极少数中国馆外,历史上的,乃至当代世博会的中国馆,缺乏专业建筑师的参与。中国馆的建筑往往用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识来展示自己的文化,成为一种传统符号的堆砌。
《瞭望》:中国馆是否表明中国建筑师找到了自己的形式语言?
郑时龄:我认为中国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第一次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中国国家馆。以前是非建筑专业的人士来设计,运用约定俗成的牌楼、京剧脸谱等代表中国的符号来构建中国馆,这没有脱出既定的思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由中国建筑师参与设计,是首次运用建筑语言来表达。
同时我认为中国馆并不是完美无缺。它体量巨大,建筑形式比较特殊。在承载世博会巨大客流这一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瞭望》:在外滩与陆家嘴,那些引人注目的楼宇大厦多是西方建筑师的作品,中国的城市何时能找到自己的文化表达?
郑时龄:中国馆恰恰表明我们是在寻找这种表达的过程当中。它的体量、它的色彩、它的地理位置,决定它必然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之所以说中国馆可以视为一个里程碑,是因为在寻找中国建筑语言的路径方面,中国馆及其他中国建筑师的作品作出了开辟性的探索。
若干年来,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往往由外国人设计,有人认为由具有世界声誉的建筑家在中国大地上能设计出体现世界一流水平的建筑物,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外国建筑师熟悉的是西方的文化语言。
自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中国建筑师就在寻找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其中代表建筑有南京的中山陵、广州的中山纪念堂,还有上海的原市政府大楼。
解放以后,北京的民族文化宫、中国美术馆;改革开放后,上海的松江方塔园、杭州的黄龙饭店、福建的武夷山庄,还有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以及苏州博物馆,等等,都在这方面作出了一定探索。
《瞭望》:在筹办世博会过程中,你一直呼吁中国建筑师在世博会上一定要唱主角。
郑时龄: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与1970年大阪世博会之前,日本的建筑一直学习与模仿西方。在东京奥运会与大阪世博会上,日本建筑师成为主角。这之后,日本建筑师群体崛起,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在建筑界的诺贝尔奖项——普里茨克建筑奖(ThePritzkerArchitecturePrize)的历史上,日本建筑师先后有五人获奖。
我曾说,中国建筑师应该抓住上海世博会这个机遇。最终,包括中国馆在内的“一轴四馆”,中国人都拿下来了,这说明中国建筑师是优秀的。这些建筑都具有国际水平。
“建筑上的创新是空前的”
郑时龄说,上海世博会与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相隔十年。十年间,无论在观念、材料、技术上都有新的进步,上海世博会作为“世界建筑博览会”,不仅可以看到世界建筑的最新发展,更可展望城市建设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