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页 | 专题首页 | 要闻播报 | 世博动态 | 台湾与世博 | 世博时评 | 中国国家馆 | 省市区联合馆 | 香港馆 | 澳门馆

台湾馆 | 国际参展 | 企业参展 | 最佳城市实践区 | 志愿者 | 展馆风采 | 世博视频 | 世博酷图 | 留言 | English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 世博时评

人民网:世博诞生奇迹 至今未发生事故

时间:2010-08-10 15:35   来源:人民网

  上海世博会正在诞生一个个奇迹。

  从5月份的日均28万客流,到7月份的日均超过45万——相当于每天都有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涌入仅仅3.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区,游客平均在园停留10小时,七成以上在园内就餐,至今没有发生一起拥挤踩踏事故,没有出现群体食物中毒的事件。

  开幕前,很多人对此还难以置信。4月底世博试运行之际,也曾出现入园拥挤无序,场馆玻璃被挤碎,饮水池堆满垃圾,餐厅人满为患、食物一抢而空……当时,最大客流不过30万左右,现在已超过55万。

  8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服务世博,奉献世博”立功竞赛活动交流大会上说:“我们从办博初的问题不断,到现在的越来越有序,越来越顺畅,靠的是什么?就是大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更好的服务参观者、服务参展者的追求,主动正视不足,积极探索办博规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改善服务质量。”

  伦敦市副市长理查德巴恩斯在参观世博后由衷赞叹:“上海世博会主办方的组织、掌控能力令人惊讶。安全保障、排队管理、票务销售等方面,都值得2年后的伦敦奥运会学习。”

  “上海世博会越办越好了。”这话,是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说的。

  管理者:“世博管理和服务每天都在进步”

  上海世博局6号楼,一座半旧的三层小楼,却是100天来指挥园区运行的神经中枢。每天21点到22点,世博局的运行指挥部都有一次联通32个二级指挥平台的多方视频会,汇总当天问题,讨论解决办法。一条条改进、变动的指令随后从这里发出,沿着园区的公安、消防、医疗卫生、气象、武警、军队、设施保障、演出活动、礼宾接待、信息发布等线路,连夜落实到每一个神经末梢——园区内外的各处岗位。次日晚,再对改动做出评估。

  游客看不到这条复杂而高效的神经系统,但能体会到明显的变化。和试运行相比,园区座椅数量增加一倍,现在更达10万张之多,足够1/4游客同时歇脚;卖简餐的帐篷、送餐车多了;各个场馆前不断加长的硬隔栏,减少了人流拥挤的安全隐患。高温中,遮阳篷延展到2万平方米,安设2000台电风扇和排风扇、蒸发式冷风机和喷雾装置,2500万把免费世博扇,每日午后整个园区洒水降温,许多场馆门口还搬来大冰块。为了鼓励晚间观博,园区又多了灯光秀和夜场演出。

  “世博管理和服务每天都在进步。以后3个月,我们有自信运行得更好。”数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世博局局长洪浩这样说。而参加过5、6月间新闻发布会的记者们都还记得,在世博运行之初,一脸疲惫的洪局长总是把“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挂在嘴边,下意识地传递出内心的压力和紧张感,“我们每天面对各种新问题,无可参考,只能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游客:学会排队和耐心“看门道”

  问及中国馆(网上中国馆)馆长徐沪滨最想对世博会或中国馆的观众说什么?回答是:“感动”和“感谢”——“他们冒着酷暑排长队参观,热情、好学、自律和礼貌,让人动容。”

  “中国游客开始学会排队、耐心观展了。”德国馆(网上德国馆)政府总代表迪特马尔施米茨先生这样说。德国馆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过去3个月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

  25岁的德国馆讲解员迪特克里斯特就惊叹于中国游客的耐心和好奇心。他曾经扮成游客,坐着“世博凳”,啃着黄瓜在德国馆外排了3小时队,感觉“很困难很痛苦,进馆后累得不想再看了。”排队时,他认识了一个从新疆来的维吾尔族家庭,他们为此坐了整整3天火车。德国馆里有众多高科技产品和有趣的互动项目,不少孩子边参观边追问,还认真记录。迪特克里斯特甚至觉得,与中国观众的交流,让他的世博工作经历更像在读“中国的社会大学”。

  事情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乐观

  上海音乐学院一位女大学生曾投书俞正声,痛陈诸如在世博园中冒充残疾人坐轮椅以逃避排队等不文明现象,引发媒体和网上关于观博素质乃至国民素质的大讨论。从那以后,许多参观者在用镜头和个人博客曝光世博会上少数游客的不文明举止。这样的讨论和互动,使不文明行为成了过街老鼠。

  从6月11日开始,一批市民巡访员在世博园区开展“文明观博”测评活动,至8月初已提交6次测评报告。分析显示,游客文明观博的“指数”正不断上升。

  “从插队、争吵、拥挤,到自觉遵守规则、耐心等待,学会排队成了游客参观上海世博会的收获之一。”市民巡访团团长任德呈这样说。

  通往“后世博”: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内心深处

  与环境、秩序意识一同被游客带走的,也许还有被各种文明传统、新科技成果激荡起的创新意识、环保节能意识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世博,有一个醒目的词是“低碳”,游客运营车是新能源的,座椅是再生材料的,“绿苗”模样的垃圾投入口连着最新的处理设备;许多场馆的建筑、设计和展示都调动了五花八门的“节能”手段:“零碳馆”、“负排放”、“可回收”,太阳能、风能、生物链;就连赴上海观世博的旅行方式,都会有人根据“碳排放”高低,帮你设计“绿色出行”计划……

  从世博会回到家,对能耗消耗人们都变得有点小心翼翼。

  “平时在家,开空调不低于26℃,随手关灯,开水龙头时水流关小一点儿,在马桶水箱里放两个可乐瓶也能省水。”家住黄浦新苑小区的小学生尹茗琪,已经实践起刚从世博学到的“节能”理念。

  上海市市长韩正认为,确保未来城市建设的低碳环保,不能只靠城市管理者和科技人员,更需要全民树立节能理念。它是显示一座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这座“世博大学”里,变化最大的,当数以“90后”为主体的志愿者们。

  由于这些志愿者统一身着白绿相间的服装,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小白菜”。截至7月底,已有主要来自上海34所高校的7批志愿者在世博园上岗服务,总人数超过3.5万名。加上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和海外志愿者、园区外的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和平安志愿者,累计上岗服务的志愿者人次早已超过100万。

  世博跑到中途,一棒棒接力,表现却一样生动、精彩的“小白菜”们,用不厌其烦的踏实行动,赢得游客和社会的认可、信任和喜爱。连他们的老师都说,要重新打量“90后”们。

  “他们长大了!”上海大学教师、绿地公园片区志愿者主管徐磊这样感慨。

编辑:杨永青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