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页 | 专题首页 | 要闻播报 | 世博动态 | 台湾与世博 | 世博时评 | 中国国家馆 | 省市区联合馆 | 香港馆 | 澳门馆

台湾馆 | 国际参展 | 企业参展 | 最佳城市实践区 | 志愿者 | 展馆风采 | 世博视频 | 世博酷图 | 留言 | English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 世博时评

郭中军:上海世博会标志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

时间:2010-08-10 15:29   来源:东方网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是海峡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两岸当局为两岸同胞共谋福利的积极成果。上海世博会处处彰显了鲜明的台湾元素,它不仅是上海的世博会,更是海峡两岸的世博会。2010年台湾参加世博会以及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是可欲可求的

  两岸关系的发展状态与趋向取决于多种因素,但从根本上讲,主要是台湾与大陆两个因素,大陆的对台政策是影响两岸关系的重要变量。由于政党政治的原因,大陆的对台政策相对稳定,较少有大起大落的变化,且具有连续性。在台湾,当局对大陆的政策与执政的政党共进退,多党政治使得这种政策具有诸多的摇摆和不确定性。每逢选举季节,岛内一些政党在选举动员中,经常采用一些妖魔化、丑化中国大陆的做法,将其塑造为一个“他者”。为了选票,一些政治人物和政党甚至不惜以两岸关系和两岸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作为赌注,不断挑战中国大陆的底限,将两岸关系推上了绝境。台湾民主政治的民粹化给两岸关系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选举季节也是两岸关系较为紧张的季节。与大陆相对稳定的涉台政策相比,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则始终受制于政党轮替和选情变化,政策的突然转向也难以避免,这种岛内的选举政治为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诸多变数。

  2000年民进党执政以来,不断推动法理性台独,冲击中国大陆的政策底限,不仅使得岛内社会泛政治化,而且还使两岸关系一度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在陈水扁时代,人们对于两岸关系的改善几乎失去了信心,在许多媒体上,两岸和海外的不少专家学者对两岸关系也流露出悲观和绝望情绪,武统论在中国大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没有想到的是,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关系的发展峰回路转。国共两党之间的政党交流日益活络,双方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惠民政策,在两岸三通、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两岸民众也切实获得了实惠与好处。因而,2008年是个风向标,从此以后,两岸关系就开始向乐观、良性的方向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两岸共享世博荣光,正是两岸关系改善的最新成果,它显示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融合性思维是解决两岸关系问题的基本思路

  海峡两岸的现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遗产。回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就会发现,两岸当局的政策经历了由势不两立向相互融合,由零和博弈向互利共羸的一种范式转换过程。这本身说明了两岸政治领导人,尤其是中国大陆,在试着用一种融合性思维来解决两岸关系问题,这是一种进步。

  过去的对抗性思维,其特点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互不相容。因而,两岸在外交空间、军事力量、经济全球化等问题上明争暗斗,不断角力,其结果是虚耗了两岸的物力、财力、人力,损害了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则两利”,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需要一种新的思维范式,那就是相互融合、互利共羸。2000年到2008年,由于民进党当局执意推动台独,试图单方面改变一个中国现状,两岸关系变成了一种对抗的零和游戏。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国共两党在九二共识的框架之下开展务实合作,逐步解决了过去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三通,两岸政党互访,外交空间的互让,经济与文化的紧密合作,军事互信等等。而在对抗性思维逻辑之下,两岸关系难以取得像今天这样的成就。

  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台湾的意义非常大。对于台湾而言,参加上海世博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上距离较近,文化上没有差距,台湾参加世博会省时省力。世博会也是展现台湾元素和台湾价值的重要舞台,自1970年参加日本大阪博览会之后,2010年是台湾第二次正式参与世博会的机会。在这种意义上,台湾需要世博会,世博会也需要台湾,两岸关系也需要借助世博会这个平台来发展与改善。

  台湾参加世博会是一个双嬴的选择,对中国大陆而言,这是两岸关系发展方面来之不易的成果;对台湾而言,这是展示台湾形象、突显台湾价值的重要契机。可以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是两岸政治领导人融合性思维的重要体现。早在2002年,上海就已经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承办权,但由于民进党当局的阻拦和干挠,台湾民间、台商都无法参与世博会。直到2008年6月,国民党执政后,在大陆方面积极邀约下,台北市才正式签约世博会。在台湾参加世博会问题上,中国大陆采取搁置争议、理性务实、灵活变通的方针,让台湾方面充分感受到大陆方面的善意与诚意。与此同时,台湾方面也不再坚持名实和面子里子之争。双方相互尊重、相互让步,巧妙地回避了“国家主权”等政治敏感问题,创造了一种富有新意的模糊空间,最终找到了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参展方案。台湾既设立了台湾馆(网上台湾馆),又有城市馆,还有企业馆。台湾元素在上海世博会中无处不在,台湾参与上海世界博览会的程度之深也超出想像。数十家台资企业、台商品牌成为高级赞助商、特许商品赞助商、餐饮赞助商等,台湾文艺界参与多场文艺表演,台湾青年学生报名参与志愿者众多,网上报名已经超20000多人。[倪永杰:《两岸关系的“世博典范”》,《两岸关系》2009年第10期。]

  三、两岸关系发展要遵循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的路径

  上海世博会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是两岸领导人绕开政治纠葛、打破两岸政治僵局的一种新探索,开创了两岸当局政治互动的新平台。

  国家主权问题是两岸关系较为复杂和棘手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两岸政治家也都在试图淡化和虚化这些问题,两岸当局也逐步认识到,当下,两岸关系的发展需要遵循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的路径。如果在国家主权问题上纠缠,很多现实问题无法解决,很多有利于两岸人民的政策也无法去做。当然,国家主权问题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但解决这一核心问题需要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就目前来看,这些条件尚不成熟。较为可行的就是走外围路线,把外围的工作先做好,为解决核心问题创造条件。应该说,两岸关系的发展有自身的运行逻辑,而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无疑是发展两岸关系的有效经验。2008年后,两岸三通、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遵循的正是这样的路径,两岸共同举办世博会也是这个路径。

  当前,由于国家主权方面的棘手问题,两岸当局的沟通是间接、迂回和模糊的,非政府组织、政党成为两岸政治互动的中介与平台。两岸当局通过官员互访、政党交流和城市合作等方式,避开主权争议但同时又实现了当局的意图,在模糊空间中实现了两岸的和平发展与互利共嬴。

  四、民间交流与沟通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

  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海峡两岸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高超智慧,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两岸民众。长期以来,两岸民众缺乏了解,彼此之间也存在着认知偏差。这种认知状态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政治偏好和政策取向,进而影响政党政治。在台湾,选民对于政党的主张、政策拥有较强的影响力,政党与政治人物都在围绕选民转。因而,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台湾选民对政党政治的积极影响。同样,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也会考虑大多数民众的期望,中国大陆民众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对台政策,但这种影响是在一定限度的。

  应该看到,此次上海世博会中两岸民间交流的加强。2010年,台湾各界均高度期待参与世博盛会,虽然台湾官方只是有限、低调参与,但民间、企业、艺文界等呈现出全面参与、多维参与和深度参与等特征。台湾多元、深层次、超宽频参与世博,也将活络两岸关系的各项功能。上海世博会有利于增进两岸民众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有利于两岸民间社会形成某种共识。有了共识,两岸人民也就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享中华民族的荣耀。世博会已经成为两岸民众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岛内不少民众来到上海后主动要求成为一名世博志愿者。除了两岸经济,文化、社会的互动、人员交往外,世博会还有消除两岸政治猜忌、累积两岸政治互信、摸索政治互动路径等功能。应该说,台湾参与世博的过程,是中国大陆推动台湾、民间带动官方、企业与演艺界鼓励当局,最后形成共同参与的合力,共享世博荣光的过程。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编辑:杨永青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