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页 | 专题首页 | 要闻播报 | 世博动态 | 台湾与世博 | 世博时评 | 中国国家馆 | 省市区联合馆 | 香港馆 | 澳门馆

台湾馆 | 国际参展 | 企业参展 | 最佳城市实践区 | 志愿者 | 展馆风采 | 世博视频 | 世博酷图 | 留言 | English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 世博时评

文汇报:世博展馆启示如何重建城市公共空间

时间:2010-06-07 14:41   来源:文汇报

  编者按

  “和而不同”,城市在和谐中共生,人类在未来发展中拥有着共同的理念,但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表情,属于自己的颜色。

  在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上,我们欣喜地发现,面对发展过程中共同的挑战,全球不同城市描述的未来场景是如此“相和”,探索的解决之道又各有“不同”。

  以公共空间为例,许多城市都在辟出更多的空间让人们接近自然、增进沟通,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在莱茵河岸建设了一条河滨大道,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拓展了一片大型绿地,巴西的圣保罗则拆除了原本铺天盖地的户外商业广告……

  城市病了!上海世博会墨西哥馆墙上的黑白简笔画短片反反复复说着一个故事:城市鳞次栉比的楼宇如笋般竞相冒进,以至于覆盖了天空,喘不过气的城市,冒烟了。

  墨西哥的“城市针灸”寓言是眼下全世界城市的通病——楼宇让城市变成冰冷的钢筋丛林;密布的交通网与城市人争抢洁净的空气;商业的进犯让城市无处不穿上“广告”外衣,城市不见了。可否给生病的城市扎一记针灸?让树木回来,让鸟儿回来,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回来,这一帖药方是“公共空间”。

  “地下城市”,给公共空间腾地方

  交通拥堵、楼宇蔽日,拥挤的城市如何再给公共空间腾地方?“地下城”,一种对公共空间的态度和魄力。

  世博园区内,从不缺大玩概念的场馆,比如英国馆的“刺毛球”、沙特馆的“月亮船”,就在一众场馆在地面上争奇斗艳之时,墨西哥人独辟蹊径。世博局在向每个国家交付场馆地块时,都事先挖好了3米的地基,墨西哥人索性利用这个地基,趁势把整个场馆搬到了地下,成为世博园内唯一一个把场馆设在地下的国家馆。

  地上,也就是墨西哥馆的屋顶,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飘扬”着135只大型“风筝”,最高13米,最低2.4米。“风筝”的支撑柱上布满小孔,会喷出清凉的水汽——一个可以遮风挡雨、消暑纳凉的公共空间。

  “人类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是城市的生命。”墨西哥馆总代表艾多尔多赛内德内尔艾维拉不忘提醒记者,“风筝”顶上还有玄机,上面铺设太阳能光伏板,收集一天的电量,可供墨西哥馆内每晚的照明。墨西哥人要表达,尽管“地下城”只是一个概念,但诸如照明等能源问题可以用其他方式解决,这个概念可能在未来实现!

  未来太远,“地下城”却有现实版!远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近在中国上海。日前,上海外滩完成道路改造,车道搬到了地下,腾出更多的公共空间给市民。无独有偶,世博会德国杜塞尔多夫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进行过这样一次腾挪改造——这就是莱茵河滨大道项目。

  上世纪60年代,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港是当地一个重要码头,但是每天通行5万车次的四车道公路,截断了老城和莱茵河。1987年,杜塞尔多夫市议会决定把莱茵河畔的公共空间还给市民——建造一条2000米的地下隧道,地面上取而代之的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河滨休闲大道。饭店、酒吧、咖啡馆被纷纷引入,落日余晖之间棕榈婆娑,市民在城市里也有了度假般的感觉。

  “空气树”,公共空间孵化器

  城市扩张,新社区相继建成,比起盖楼,社区氛围的营造并非在朝夕间所能完成。如何营造公共空间?西班牙人想到了“空气树”以及历史建筑“重生”项目。

  在西班牙马德里案例馆门口有一棵“空气树”。八角形的钢架结构高约四层楼,“树”顶有风车涡轮,可以进行风力发电。树干中空的设计让空气回流,形成“穿堂风”。仲夏夜晚,黑色幕布组成的“树皮”可以成为电影的投影墙,市民坐在树下谈人生、赏艺术。

  而在马德里,“空气树”确有实物,它们不仅可以放电影,还可以充当“大树”。“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新社区在城市周边相继崛起。比起盖楼,公共空间的营造并非朝夕之间所能完成——比如植树。”马德里馆馆长尼诺说,在马德里人看来,有了树荫,市民才会走出家门,惬意享受公共空间。

  可是“百年种树”,太过遥远!马德里人造出一个仿造树木高度的大型圆锥钢架,把一盘盘小树一层层放在钢架上,从远处看,成就一棵“大树”。“若干年后,小树长大了,空气树的‘孵化大树’使命完成,再搬到下一个新社区去。”马德里馆馆长尼诺介绍。

  巴塞罗那则延续了西班牙人对公共空间的鲜明态度——“公共空间的品质是城市的基础”。在巴塞罗那案例馆,废弃的历史建筑改建后,再度开放,服务于社区市民。于是,修道院变成了图书馆,教堂成了咖啡馆,旧工厂改造成体育馆。

  “历史建筑是我们世代存在的证明,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长期废弃着,他们终究逃不过被推倒的命运,可是如果重新定义这些老建筑的功能,不仅赋予老建筑新生,还可以提供给人们更多的公共空间。”巴塞罗那馆馆长伊莎告诉记者。

  给城市“洗澡”,解放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不是平面的,更是立体的。巴西圣保罗的“城市清洁法案”,向建筑物上的广告挥刀,一个公众利益胜于个人利益的开端。

  当一些城市正着手于为市民腾挪公共空间,巴西圣保罗则把视线放到天上——楼顶、电线杆、店面招牌,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难道不是在和市民争夺公共空间?城市犹如被贴上了层层叠叠的“牛皮癣”,无法喘息,没有留白的公共空间,剩下的是烦躁、拥挤与混乱。

  “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户外广告的现代都市,没有广告牌、霓虹灯、布满文字信息的电子屏”,《纽约时报》的预言是世界上许多城市遇到的困扰。圣保罗首当其冲,给城市“洗澡”。

  2007年1月1日,城市清洁法案在市议会以45∶1的票数通过并生效。霓虹闪烁的灯箱、大大小小广告纷纷从楼宇、电线杆、街头、公交车身上撤下,文化和历史遗迹、道路、大街、建筑表面和城市的风光重现。“这么多年来我终于能够‘看到’城市的面貌,而不是来‘阅读’它。”一位电影制片人如此感慨。

  在圣保罗人看来,这是一次“公众利益对个人利益的胜利,使秩序胜于混乱,使美胜于丑,使洁净胜于肮脏”。

  此外,圣保罗人也开启一段关于公共空间的新旅程——“城市清洁法案是与污染作斗争,水污染、噪音、空气污染和视觉污染,我们决定从最显著的视觉污染开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公共空间的话题远不止于此。

  本报见习记者 唐闻佳

编辑:徐维彬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