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呼吸,能进行新陈代谢,可以恒定室温,这样的房子你见过吗?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零碳馆,就展示了这样一座有生命的建筑。
正如动物一样,该馆有一件温暖的“裘皮大衣”保持其室温,能把清新的空气输送到各个房间,寒冷时它能自己晒太阳,炎热时又能提供阴凉,它能让雨水像血液一样循环利用,它的外层能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内部的食物垃圾也能转化为烹饪用的燃气,并通过这些达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亮点
恒定室温 “毛细血管”连通水源
零碳馆的原型取自英国伦敦南部贝丁顿社区,展馆按照该社区建筑1:1比例建成。和传统的住宅不同,它的北侧墙壁倾斜成45度,这是为了在冬天可以更充分地享受阳光,能够减轻冬季20%的供暖负荷。
墙体以火电场煤燃烧产生的粉煤灰为原材料,并以55%的比例和水泥配比,表面涂层有很强的自身清洁能力,可减少98%的光热辐射。讲解员介绍,保持室温的关键方法,是墙壁内部有类似动物毛细血管的组织,并与附近水源相连通,夏季将热量排入水源,冬季再从水源中提取热量,通过热辐射原理保持室温恒定。
新陈代谢 屋顶绿植隔热调温
零碳馆北侧屋顶种的绿植,起到隔热冷却的作用,并让阳光漫反射减少对室内的辐射,绿植还能将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
零碳馆的垃圾处理能力也很强。这里的垃圾分类以后,通过生物制能技术转化为电能和热能继续为日常生活服务。利用馆内独立的垃圾处理装置,一吨餐厨垃圾能生成200度电,而更多的垃圾可生成沼气循环使用。
储存电量 室内用电来自太阳能
在零碳馆的屋顶两侧,安装着两排太阳能光伏板,它们会在白天有太阳时,从太阳光中吸收热量,转化成电能后输送到房子底部的蓄电池内储存起来,到了夜间供应给室内的每个电器,“现在展馆开着的灯、电脑、音响用的电,都是太阳能转化来的。”讲解员称,每块太阳能光伏板的寿命是25年,蓄电池的寿命为15年,这个寿命与设备更新换代的年限相比并不短。
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怎么办?讲解员表示,零碳社区也配有供电线路,如果阴雨天气导致蓄电池内电量不足,供电线路会保证室内电器的正常运转。
“血液”循环 储存雨水清洁灌溉
任何一栋房屋,都会把防水工程作为重点,但零碳馆却把雨水当作自己的“血液”,让它在体内流通。
零碳馆的屋顶和阳台都有专门的雨水收集管道,下雨时雨水顺着管道排入设置在地下的雨水贮水池,经过设备统一处理后,再转存到雨水清水池,可以作为中水用于清洁厕所地面、浇灌屋顶绿植。零碳馆的雨水回收可收集1880立方米,能满足建筑用水60%的需求。
难点
人口密度大城市难推广
造这样一栋房子需要多少钱?讲解员称,造一栋零碳房的材料成本要比普通房屋贵,但也节省了很多配套设施的投入,例如燃气管道和排水系统。不过讲解员表示,造零碳社区的难题是需要很高的容积率,“要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尽可能多地增加绿地减少人口,这在中国很多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很难实现。”
在土地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开发商也很难会为了造零碳社区而减少居住人口,“那样的话开发商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讲解员表示,目前参展方计划在中国的20多个二三线城市考察建造零碳社区的可行性,但因为北京的地价较高,人口密度也大,没有列入考察范围。
名词解释
【风帽】 变风力为室内通风动力
零碳馆的屋顶装着数个五颜六色的滤风设备,这个设备形似风向标,会根据风向转动调整进风口与出风口。讲解员介绍,这个设备叫风帽,会将室外风力转化为室内通风动力,免去传统空调通风能耗,并回收空气中70%的热量,根据不同季节和湿度调整室内空气。
【可食餐具】 饼干盘子餐后可吃掉
在零碳馆,你可以品尝零碳咖啡、零碳点心,就连这里的餐具也是零碳的,饼干做成的盘子、牛油做成的筷子都可以在你用餐后吃掉。
讲解员说,这种可食餐具目前尚无法普及,只是展示一种理念,希望以此让人们知道,厨房和餐厅里的垃圾都可以经过处理后循环使用。
北京做法
北京新建住房开始尝试低碳
相关人士表示,环保节能是系统工程,需政府完善环节
昨日,万科集团总建筑设计师朱建平表示,零碳馆案例中展示的部分理念,在国内的建筑环节中已有尝试,“但我更倾向于低碳说法,零碳有些绝对。”
朱建平称,以北京为例,目前新兴楼盘也非常重视环保节能,如为了降低辐射,建筑物采用中空LOW—E玻璃,墙壁的保温材料也采用环保技术,增强房屋的隔热功能。部分高层建筑中,也会采用风帽装置实现室内空气更好流通。
朱建平介绍,曾有人在贝丁顿社区实地考察,当地的生活更多是在展示一种概念,“不过很有借鉴价值。”他称,用蓄电池储存电能降低供电负荷,以及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都能更好地展示建筑环保节能理念,但目前在国内尝试还得需要政府的支持并完善很多配套工程,只有开发商和业主参与还不够,朱建平说,环保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政府完善其中的环节,这种理念才能持续。
本组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贾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