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三位曾任或现任学院或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各不相同的知名专家学者,近日分别就上海世博会展示出的世博精神现象,以及它对“后世博”时代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力,做了各自的解读。记者摘要汇集如下——
上海世博局特聘专家、经济管理学者王方华:
世博给转型期的中国一个支点
“世博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支点,给中国和世界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上海世博局特聘专家、上海交大校长特聘顾问、原安泰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教授说。他表示,回顾历届世博会,举办国多半恰处在特殊的变革期。世博会的举办对当地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于中国同,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中国正处在重要经济转型期,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中国原本的生产方式受到了挑战,必须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走到依靠知识、技术的道路上,而上海世博会则很好地展示了世界各国应对新经济环境的方式方法。其次,上海处在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文化的矛盾冲突期,很多问题集中暴露,世博会则提供了一个精神文化层面上转变的契机。
上海世博会究竟能“管”多少年?王方华教授分析说:就上海的地区经济而言,世博会的直接经济影响至少将持续三到五年;对上海周边地区如长三角、长江流域的经济辐射力度约能保持10年。从世博会提升上海显示度、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打造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方面看,至少会影响20年。但6个月的世博会对于人们精神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则可达到60年。
世博会期间,游客秩序渐入佳境,从起初乱插队现象频现至单日103万游客井然有序,“学会排队等虽是小事,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会逐步帮助人们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纪律、根据社会客观要求调整自身行为。”王方华认为,乐于帮助他人的“小白菜”现象,加上来自世界各地文化在世博园的交融激荡,将孕育、催生出新的海派文化。
世博特聘专家组在走访若干历届世博会举办地、访问当年世博会的参观者后发现:观博20年之后,86%的受访者表示,世博会给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非各种高科技展品,而是与人文、人际交往有关的事件。比如当初在园区摔跤后受人帮助、皮夹掉了后得以归还等等。由此可见,世博会给人们留下更多的是人文精神、是人际间的交流和感情的碰撞。
王方华认为,这对转型期的上海乃至中国具有启示意义:“应该进一步张扬世博会中显示出来的种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尤其是那种处在萌芽状态的新的社会文化,它们产生的影响或许远不止60年。”以此而论。世博会将如上海开埠、五口通商、建国立业等影响重大事件一样,对上海、对海派文化与城市精神,影响深远。
王方华说,在经济方面,世博前期的投入、运营期间的收入以及后世博时代的经济推动力,都能给上海、中国的GDP带来可观的增长,但是世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却远不止于此。
很多省市组团来看上海世博会,亦“看”亦“学”,看到了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交通运营系统、经济管理方向等。“对于世博会上看到的新成果,不应照搬着学,而应该对未来生活追求有自己的理念。”王教授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