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10月12日电 (记者沈文敏)作为上海世博会上的一大亮点,1300余辆新能源汽车集中示范运营,助力低碳世博的实现。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多、强度最大最集中的新能源汽车示范活动。截至目前,由上汽集团提供的千余辆世博新能源汽车,已安全运行165天,运送游客超过1亿人次,行驶里程670余万公里。
据了解,上汽集团此次在世博会上提供的1125辆新能源车,技术上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超级电容等多种方案,品种上包括轿车、大客车、观光车、出租车等多种样式。世博园开园至今,上汽新能源车总体运行情况平稳,特别是新能源大客车的平均出行率达97%,车辆完好率达到99%以上,甚至超过了传统大客车的运行质量。这些新能源车辆在世博会上的成功应用,提高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检验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可靠性和技术成熟度,为今后上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工作夯实基础。
世博新能源车经受住考验
高强度、长时间的运行对世博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等提出了严格要求。上汽按照世博会运行要求,开发了性能可靠、技术领先的新能源车,制定了详细、严格的新能源车辆运行维护保障制度,并从各个相关岗位上抽调骨干工程师组成运营保障团队,努力确保世博新能源汽车安全、可靠运行。
上汽制定24小时全天候的跟踪服务工作制度,全部定车定人,进行关键项目的检查、调整及故障的排除工作,并特别加强了日常检查与预防性维护保养。所有运行维护工程师每天利用车辆晚间停止运营的时间,对所有的车辆进行例行检查与保养,以便于及早发现和排除故障隐患,确保车辆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上汽还参照奥运会示范运行的经验和目前开发阶段的经验积累,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了应急预案。上汽世博新能源车均安装Telematics等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第一时间将故障信息通知运行保障团队和运营监控中心,确保快速应对。
同时,上汽还组织了一支500余人的新能源车辆服务保障队伍。以上汽世博新能源客车服务保障团队为例,该团队自3月1日起进驻园区,目前有百余位工程师常驻新能源车工作站,确保安全运行。大部分工程师都参与了新能源车的生产制造,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服务保障团队下设十个部门:指挥部,技术组,报修中心服务组,现场抢修主站服务组,维修保养组,备件供应组,后勤卫生组,设备及安全组,充电站支持组,专家支持组。根据车辆运行情况,服务团队每天7:00开始,进行每辆车出车前的例检工作,确保车辆安全可靠。在每个公交站点派驻专人驻点,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整修。此外,一旦运行中出现故障的车辆,抢修车会立即赶赴现场抢修。
制定严谨的运营管理制度,建设先进的运行维护站,打造专业的服务保障团队,上汽在世博会新能源汽车运营中用科学方法和认真态度克服了各种困难。开园至今,上汽世博新能源车成功通过了高温、雷暴雨以及大客流的考验,总体运行情况平稳。
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研发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上汽新能源车供应链体系初步成形,相关工程技术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在长时间、大负荷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中,上汽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运行数据和运营经验。
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
目前,上汽已明确了公司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贯彻国家能源战略,瞄准汽车驱动电力化趋势,在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升级和示范运行的同时,重点加快推进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产业化。而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建设同时,上汽还将继续抓好传统内燃机的优化升级。在此基础上,上汽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目标: 2010年,荣威750中混混合动力轿车投产;到2012年,荣威550插电式强混轿车投产,自主品牌纯电动轿车实现量产。同时,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链建设,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力争早日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化产业体系。
在世博新能源车取得良好示范效果的基础上,近期上汽与唐山市人民政府签订《上汽唐山曹妃甸绿色能源汽车项目》合作洽谈备忘录,就按国家有关政策在曹妃甸新区成立合资的客车公司,发挥双方在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加快公司的发展,推动和实施唐山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示范推广方案,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上汽新能源产业化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上汽核心技术能力建设进展
国内领先的三电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进展,是上汽实现新能源产业化的重要保障。按照“自主创新、内外结合,两条腿走路”的原则,上汽攻坚电机、电控、电池“三电”瓶颈,已经初步构建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体系,为产业化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09年年初成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捷能公司,专注于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集成和控制集成开发,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电机/电力电子方面,上海捷能已形成整车应用能力、电机设计能力和电机控制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捷能打破专利壁垒,自主研发可灵活实现串/并联混合驱动和油/电驱动自动切换的EDU电驱变速箱,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电控方面,上海捷能已建成60人左右的研发团队,具备较强实力,其电控集成技术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该团队进行的荣威750中混项目,通过优化标定,已达到预定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舒适性和排放的综合平衡,实现了20%节油率目标。在电池系统技术方面,上汽实现突破,成功建立工程应用开发能力、动力电池及模块验证测试能力和电池系统集成能力。2009年12月上汽与美国A123按照51:49股比成立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生产和销售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并提供技术服务和其他售后服务。上海捷新预计于2012年建成投产,初步形成年产6000套规模。发展“三电”核心技术能力,是上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重要内容,也决定了上汽构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的最终成效。通过全力进军新能源核心技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上汽将不断加快核心竞争能力建设,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