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馆(网上上海馆)的部分工作人员 世博记者 吴磊 现场图片
□世博记者 陈文
作为省区市联合馆中的东道主,上海馆并没有因此而设在最佳的位置上。确切来讲,上海馆的所在位置是个角落,靠墙一侧的排队通道还通向洗手间,各种人流交错其中,空间难免显得狭促。就在这样有限的空间内,上海馆的讲解员兼礼仪服务人员想出各种主意,让游客在参观上海馆时不焦急,甚至感到了乐趣。
互动游戏让排队有乐趣
上海馆的精髓在于那部8分钟影片《永远的新天地》,但参观上海馆又远远不止这8分钟,从排队开始,游客的感官便与许多新奇的创意相互撞击,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
“为了让游客能够开心地排队,我们经常与他们进行互动游戏,减少他们因排队而产生的急躁情绪。”讲解员王巳秋是上海电机学院的大三学生,因为性格活泼开朗,时常成为游客的“开心果”。让游客开心的“武器”之一便是让游客猜谜,而谜底其实都在游客面前。
“比如,我们会让他们猜排队通道旁的翻转墙上,究竟有多少张照片。”王巳秋说,这面由上海市民拍摄的1.5万张照片组成的影像墙“上海看不完”,里面有很丰富的内容,游客在问题的提示下,便会留心观看。其中不仅能看到上海人的生活,还有不少名人照片。王巳秋说,因为里面有一张李宇春的照片,还吸引了不少“玉米”特地赶来观看。
上海馆正门的石库门造型馆门和馆门口“上海”两个大字,也是讲解员为游客发掘排队乐趣的地方。“这‘上海’两个汉字,其实是用各国文字写成的‘上海’组合而成,我们会让游客猜这里有多少种文字,外国游客尤其喜欢在里面找本国的‘上海’。”在这些知识问答中胜出的游客,还能获得上海馆送出的小礼品。
“运营日记”交流服务经验
上海馆出口处有一本写满各国文字的留言簿,许多游客参观完上海馆后还意犹未尽,怀着激动的心情在上面留言,而上海馆的工作人员还会将一些游客的合影贴在他们的留言边,让这本留言簿成为一本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回忆录”。
小小的留言簿,也蕴涵着上海馆工作人员的美好回忆。精通法语的韩娟告诉记者,一群法国游客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第一次来上海,你知道法国人大多不会英语,听到我讲法语后就感到特别亲切。我接待他们参观,还向他们介绍了很多上海的交通、购物方面的信息,他们因此特别感谢我。”临走时,两名法国朋友出人意料地要给小费,但被她坚决推辞了。没想到没过多久,这两人又出现在她面前,手里拿着法国馆(网上法国馆)的世博香水和食谱,一定要送给韩娟。外国朋友的热情让韩娟很感动。
除了游客的留言簿外,上海馆还有一本不公开的“运营日记”。馆内所有工作人员都会在上面写下文字,除了记录每天运营的感受外,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分享一些运营经验和温馨服务的小点子。
上海馆运营总监瞿一冰说,馆里3组礼仪团队平时不见面也不开会,相互间交流经验和传递信息,都是靠这本小小的“运营日记”。对于工作人员的“留言”,馆里的管理人员也会回复建议,相互促进礼仪服务工作质量的提升。
多数VIP团也要排队参观
进入9月后,上海馆的接待工作有了一个显著的变化。瞿一冰告诉记者,以前平均一天只有七八个VIP团接待量,现在一下子就提高到每天二十七八个,有时候还同时来了5个VIP团,给馆内的接待工作增加了不小的压力。
如何在VIP团队和普通游客之间达成完美平衡——既做好VIP接待,又不让普通游客等得太久,上海馆的礼仪团队动起了脑筋。
瞿一冰告诉记者,这些VIP团队的一大特点是先看中国馆(网上中国馆),再参观上海馆,因此他的第一招便是主动揽客。“每天上午10点30分左右是散客逐渐增加的时间点,在这之前,我们会主动和中国馆联系,让尚在等待参观中国馆的VIP团先来上海馆,趁着高峰期之前,抢先接待一批贵宾。”瞿一冰说,通过电话遥控分解人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多个VIP团蜂拥而至的局面。
此外,在现场接待时,上海馆坚持“黄金分割”原理。瞿一冰说,除了个别级别非常高的VIP团队外,一般VIP团在上海馆也要排队,上海馆每场的接待人数是60人,按照1:2的比例,贵宾20人、普通游客40人进场观看。“观众只要看到在动,心里就不会急了,而我们也会适时和他们做解释工作,避免他们情绪焦躁。”瞿一冰说,通过这样的安排,VIP团队和普通游客间便达到了很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