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不平衡日益突出。差距越大,社会矛盾就越多;差距越大,就导致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使得城市负担日渐加重。因此,搞好城乡良性互动,成功实现社会转型是世界各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
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中,天津华明、宁波滕头、深圳大芬等多个案例,展示了令人信服的实践经验,树立了一个个城乡良性互动的典范。
“保”出一片生态园
村庄卖门票,是“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宁波滕头村的鲜活写照。以农业观光大棚、农家乐园、将军林、柑橘观赏节、石刻窗花馆串起来的生态村庄让人过目不忘。
自1979年用1000多元资本金、10来台缝纫机办起第一家服装厂以来,滕头村千方百计拓市场招项目,如今已拥有服装、电子、工艺品等60多家工业企业。滕头集团公司跨入全国最大经营规模、最高利税总额乡镇企业行列。 2009年,滕头村实现工业生产总值24.3亿元。
不过,与上述成绩相比,滕头村走出的更关键一步是大力搞环保,发展生态农业。 20世纪80年代,当绝大多数中国农村还沉浸于分田到户的喜悦之中时,滕头村已开始组建大型畜牧场、花卉园艺场、特种水产养殖场和农机服务队,实行农业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同时,他们通过保护环境改善居住环境,无意中营造了“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生活模式,成功走出“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的特色发展之路。
经济上初步发展起来后,滕头村就开始在公共服务方面向城市看齐。先后兴建学校、文化中心、图书馆,设立 “育才教育基金”。村里给全体村民投了人身及财产险,实现了少有教、老有靠、病有医、户户有保险,走出了一条“不挪窝、不迁徙”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换”来一块新天地
中国各地农村差异巨大,其城市化自然不止一条可行之径。天津华明镇与宁波滕头村不一样,它靠宅基地换房起步,拉开了“4万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序幕。
2005年下半年,地处天津郊区的华明镇开始通过 “宅基地换房屋”建设新型小城镇,现已实现“农民不花一分钱、农村不占一分地、政府不出一分钱”的理想目标。 12个村的4万多村民搬入新居,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宅基地换房屋”,就是通过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以不减少耕地为前提,高标准规划、设计和建设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这样不仅可以把布局分散、数量很大、利用率低的农民宅基地集中起来,统一整理复耕还田,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而且显著改善了农民生活。同时,依托小城镇建设,可以加速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聚集,使农业人口更多地向二、三产业转移,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现在,华明示范小城镇的居民用上了以前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自来水、天然气、信息网络、数字电视、现代化教育、医疗、公共交通、小区现代化安防系统等配套设施,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