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页 | 专题首页 | 要闻播报 | 世博动态 | 台湾与世博 | 世博时评 | 中国国家馆 | 省市区联合馆 | 香港馆 | 澳门馆

台湾馆 | 国际参展 | 企业参展 | 最佳城市实践区 | 志愿者 | 展馆风采 | 世博视频 | 世博酷图 | 留言 | English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 世博动态

世博会上感受中德差距

时间:2010-06-23 13:3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对,就是这个味儿,这就是世博会的味道!从德国馆走出,我产生了参观世博会以来从未有过的兴奋。

  没有理由不兴奋。一进德国馆,踏上自动步梯,进入隧道,开始浪漫而神秘的德国馆之旅。光与影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美妙的体验。

  走进德国制造区域,扑面而来的是精致的创意,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它不是简单地用大屏幕给人以震撼,不是把展台分给几个公司各行其是,也不是靠文物古迹吸引观众眼球,而是靠设计来打动人。

  是的,这是一个充满创意的空间。在高至屋顶的大架上,陈列着众多来自德国的日常生活用品和与众不同的发明、设计作品。大厅的一切都处于运动中,传输带在半空穿梭往来,满载着90多件展品,LED灯、独特的带闹钟半导体、玩具拖拉机、自行车安全帽,还有德国的混凝土产品……

  最后,便是德国馆“镇馆之宝”——动力之源。这其实是一颗重达1.23吨、直径3米、装有40万根发光二极管的金属圆球。球内装有感应装置,随着参观者的掌声和呼喊声摆动、旋转。和身边的参观者一道,我也放开嗓子喊叫,喊声推动它旋转,可谓球随心动,科技的魅力尽在其中。这,才是真正世博会的意义之所在。

  离开德国馆,利用最后一段时间,我跑到最佳城市实践区。一眼看到创意大厨房,心中一喜,想看看国人的创意能否和德国人一较高下,问过工作人员后大失所望,无他,那只是一个餐馆而已。当然,在厨房技艺方面,中国人远胜于德国,那个放味精都要用天平的国度,不是盛产厨师的地方。

  创意大厨房旁边是一座电厂改造而成的城市未来馆,满怀期待地进入,很快满怀失望地走出。这里哪里是对未来的想象,分明是对当下的复制粘贴。在城市地球馆、城市人文馆参观时,满眼望去也都是对现实的描述,只是借助了现代化的声光电等手段而已,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可以说,中国建设的展馆在技术、工艺、数据方面占据先机,在建筑的宏大方面当仁不让,但缺乏灵魂深处激发的创意,缺乏真正用创意打动人心之处。

  这是因为,德国早已经进入“德国创造”的年代,而中国却还在“中国制造”上徘徊。这就是差距。

  一字之别,百年差距,从制造到创造,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制造,买来设备、图纸,把工人安置在流水线前即可,而创造则需要一系列的准备,绝不是仅仅靠喊口号和政策鼓励就可以做到。

  要做到“中国创造”,需要有创造力的中国人,可我们当下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从孩提时代起就扼杀着创造力,能过五关斩六将考上大学且保留自身原始的创造力者,少之又少。要做到“中国创造”,需要尊重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德国,对教授的崇拜发自内心,无论你是多么邋遢的老头,递上印有教授头衔的名片,马上便赢得尊重;在德国,技术熟练的老技工的收入,比大报记者、白领职员的收入要高,没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我曾经在博世的工厂了解他们的设计流程,高校毕业的技术员和工人一道进行研究,互补短长,工人的意见得到切实的尊重。

  对知识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对创造力的尊重,乃是创造之源。在中国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会风气不乏对权力的膜拜和对财富的贪婪,“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对权力和资本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知识和劳动的认可和尊重。加之急功近利之风盛行,拼拼凑凑、抄袭仿造之风盛行,全方位扼杀着本来就匮乏的创造力。

  诚然,中国的GDP超过了德国,中国的出口超过了德国,雄踞世界第一,但大家必须明白,廉价的呜呜祖啦和汽车的核心技术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中国和德国之间从制造到创造的差距,还需要全方面的努力和上百年的坚持。

编辑:杨永青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