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在中国元素传习区,丹青在了解黑龙江的靺鞨绣工艺品。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6月9日,在中国元素传习区,丹青在观察赫哲族艺人跳舞。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6月9日,在中国元素传习区,丹青在了解赫哲族的鱼皮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6月10日,在中国元素传习区,丹青在向赫哲族艺人学习萨满舞。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我看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一种‘神似’的东西,看到了一种无法抛弃的历史,尽管它离我们越来越远。”看完鄂伦春族和赫哲族民族技艺和民俗实物展示后,27岁的加拿大小伙子丹青用流利的汉语说。
丹青受朋友之邀来到上海世博园时,正好赶上黑龙江活动周,宝钢大舞台的中国元素传习区展示了黑龙江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间工艺。“马背上的民族”鄂伦春族、“鱼皮部落”赫哲族的民俗文化深深吸引着这位来自遥远北美洲的年轻人,他对现场展示的鄂伦春族居住的“撮罗子”、赫哲族的鱼皮衣兴趣浓厚,还跟着赫哲族的民间艺人学跳了萨满舞。
丹青是加拿大渥太华的一位公务员,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2007年开始自学汉语,来上海参观世博会之前正在北京学习。“丹青”,就是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 “如果朋友不邀请,我也会来世博园,因为我对这里充满向往。世博会不仅是展示当代文明的盛会,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传统文化交流的盛会。”丹青说,“在加拿大,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与鄂伦春族和赫哲族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相貌上也有几分相像。他们历史上都以狩猎为生,现在正迅速地融入现代生活。” 当得知加拿大馆没有印第安文化展示时,丹青有些失望,他打算去浦西的温哥华案例馆碰碰运气,看看能否找到与印第安有关的东西。他还邀请了黑龙江周上的一些民俗艺人一起前往。
温哥华案例馆的主题是,“文化遗产和宜居城市”,它向参观者展示温哥华作为“全球最佳宜居城市”的都市风貌,并介绍温哥华居民以及他们居住的社区。木结构的温哥华馆全部由绿色环保建筑材料设计建造,从展馆到展品都让参观者体验到木结构建筑的益处。
温哥华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来自全球各地的人在这里聚居生活,当然还有原著民印第安人。虽然只是在图片上找到了一些印第安人的影子,但在温哥华馆,丹青和来自黑龙江的少数民族艺人与温哥华案例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愉快的互动交流。
“‘城市,让生活更好,’这个主题很好,但这并不能说现代文明之外的东西都要丢掉”。丹青说,“我们要发展,但不能忘记了传承,现代文明越走越近让人高兴,但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却令人心痛!城市需要科技的支撑,也需要文化的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