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页 | 专题首页 | 要闻播报 | 世博动态 | 台湾与世博 | 世博时评 | 中国国家馆 | 省市区联合馆 | 香港馆 | 澳门馆

台湾馆 | 国际参展 | 企业参展 | 最佳城市实践区 | 志愿者 | 展馆风采 | 世博视频 | 世博酷图 | 留言 | English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 世博动态

携手协力呵护家园(世博写意)

时间:2010-06-22 08:49   来源:人民网

  走进世博园各场馆,经常可以看到,图片、影片、实物等展示之外,还有不少互动项目。用心体会这些小小的项目,可以感受到主办方在设计中,精心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化作大家共同的行动。

  希腊馆“生态城”

  齐印手掌改善环境

  希腊国家馆的地中海风光、街头音乐会等,滋养着游客的眼睛与耳朵,让游客徜徉于“充满活力的城市”。走进“生态城”板块,眼前是一个大屏幕,两侧屏幕稍小。房间中央,一个晶莹剔透的地球仪寓示着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仪前,一个半圆台面环绕,在幽暗的房间内,台面上一排10个手掌印因灯光透出,显得格外显眼。“这是干什么用的?”很多游客十分好奇。当他们将手放在这些掌印上,只要有3个人、6只手按着,眼前的屏幕就会出现神奇变化。

  屏幕上,垃圾成山、一片狼藉,只要有3个人以上“齐心协力”,情形立刻改变:面前的大屏幕上,一个孩子将垃圾分门别类投入到相应垃圾箱里;右边,戴着口罩、穿着工作服的工人,进一步将垃圾分类;左边,垃圾被压缩成整齐划一的方块,由车辆运出。然后,眼前和两边出现严重的山火,游客似乎都可以感到火焰炙烤的热度。再一次,大家一齐把手按在掌印上,眼前的山上出现了一个小瞭望哨,一个红衣男子在观察;左边,青年人在植树;右边,小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为树苗浇水。接着,巨大的厂房上,废气不断污染天空。大家一齐努力,风能、太阳能运作,背后,蓝天丽日。最后,城市车流拥堵,踯躅难行。一排手迅速按上掌印,眼前自行车飞扬而过,左右两边,轻轨、快速交通等公共交通方便迅捷。

  这个生态城,主办方表示“展示的重点是生态突发情况如何被及时解决”,然而,一个小小的互动游戏,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切实体会到,保护或改善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德中同行馆“互动造城”

  扭扭腰身创造城市

  “德中同行”是一个历时3年的德中友好合作活动。此次世博会上,一座用竹子建起的两层德中同行馆,令不少游客觉得亲切。走进馆内,主办方会邀请游客参加“互动造城”游戏,“让我们共舞吧”。

  于是,16个游客为一组,进入一个封闭区域,动动身体、扭扭腰,将自己独特的“舞姿”投影到面前的白墙上,眼前出现16栋楼房,并随着你的扭动而变化,时间一到,画面便被“定格”下来,16栋楼房各具特色,有的仿佛高楼大厦,有的宛若精致小筑。

  开始给楼房供电,这个工作不能独立完成。在工作人员的提示下,16人手拉手,连成一个整体,“电流”从每个游客身上通过,面前的楼房变得灯火通明。

  再一次扭动身体,“种植”属于自己的树木。然后,重新携起手来,为城市“铺设”水管,全部接通后,眼前水流哗哗涌出,酣畅淋漓地浇灌树木。

  最后,楼房与树木汇集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特的城市社区,游客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城市”。临走,每位游客会获得绘有自己“城市”图案的纪念品,回家之后还可随时上网查看自己的“城市”,回味造城的快乐。

  这一“互动造城”游戏,是由德国最大的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开发设计的,将中国传统的影子游戏与现代电脑技术相结合。游戏仅仅4分钟,但每个参与者都不会遗忘那个携手的过程。城市面貌各不相同,但创造并维护它的生机与美丽,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携手。

  瑞典馆第二展厅

  换个角度感受治理

  走过一条飘着杉木香气的“林荫小道”,进入瑞典馆的第二展厅。中央,一个硕大的“城市之肺”在翕动,显示城市的吐故纳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周墙上,5幅巨大的图片顺势排列。近前,只见一个个三棱柱挨个儿突起,左右两面有着不同的图案,但是完全看不明白是什么。原来图片被切割成小条,粘在三棱柱上,只有在左右两侧看,才能“拼”成完整的图案。

  右起第一幅图,站在右侧看,堆积如山的垃圾触目惊心。走到左侧,往回一看,同样的图片“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远处,从瑞典通往丹麦的跨海大桥清晰可见。第二幅图名为斯德哥尔摩的耻辱与骄傲。右侧看过去,被严重污染的水系泛着奇怪的颜色和泡沫。站到左侧,水色湛蓝,年轻人兴奋地一跃而入。据介绍,上个世纪60年代,斯德哥尔摩周边的水系一直受着来自生活污水、工业排放和交通污水的污染。如今,专项水治理设施加上严格的环保政策,使水环境重获新生……

  “换个角度”,也许这正是瑞典主办方想向游客传达的理念。展厅的一角,一个告示牌上写着:“治理环境的投入是很好的投资,而不是成本。从1996年至今,瑞典的碳排量减少了18%,而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45%。”

  游客在这里看到、感受到,对于环境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而言,只需换个角度去看、去思考,每个人付诸实践,局面真的会豁然开朗。

编辑:杨永青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