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页 | 专题首页 | 要闻播报 | 世博动态 | 台湾与世博 | 世博时评 | 中国国家馆 | 省市区联合馆 | 香港馆 | 澳门馆

台湾馆 | 国际参展 | 企业参展 | 最佳城市实践区 | 志愿者 | 展馆风采 | 世博视频 | 世博酷图 | 留言 | English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 世博动态

世博园内游客“全天候作战” 体育让城市充满活力

时间:2010-06-18 14:26   来源:《文汇报》

  端午节的三天小长假,世博会入园人数再创新高,而远在南非举行的世界杯,让很多游客兼球迷体会到了“白天观博,晚上看球”的“全天候作战”。世博园里的世界杯特许商品,一度卖到脱销。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的魅力,在这个夏天被各个世博展馆通过不同方式表现了出来。

  F1带来的别样生活

  三面被大山包围、一面濒临地中海,面积仅为1.95平方公里的摩纳哥是全球第二小的国家。但就是这个只需1个小时便能逛完的弹丸之地,每年却能吸引全球的目光,原因离不开体育——F1世界方程式摩纳哥大奖赛、ATP大师赛、环法自行车赛……各类顶级体育赛事把这个袖珍小国的名气打得响当当。

  走进那被一片如同地中海般亮蓝色所包围的摩纳哥馆,即便你从没在电视上看过风驰电掣的F1赛车,相信也定会被这两个字符所包含的赛车文化所震撼,因为整个摩纳哥馆的参观线路,就是围绕赛车所设。诞生于1929年的世界方程式摩纳哥站大奖赛至今已年过八旬。和其它分站赛不同,摩纳哥站的街道就是赛车道,多弯,狭窄,两边就是松柏、橱窗和公寓墙,稍微控制不好,赛车就有可能直接撞上山丘或翻入海中,不过80多年来这样的意外也就发生过一次。

  “车王”舒马赫2004年参加F1摩纳哥站的法拉利赛车安安静静地躺在展馆一角,看得出,摩纳哥人以“车王”为骄傲,因为后者曾在当年驾驶着同型号赛车在摩纳哥街道上创造了1分14秒439的单圈最快纪录。赛车上方,车王当年的英姿被一遍遍反复播放。

  热情的摩纳哥人佩基向记者介绍起他们和F1的故事。原来,一年中有四周全城都会为赛车而休整。开赛前两周,工人开始在深夜改造街道,搭起路障、看台和监控室。除了大小酒店,那些沿街公寓也都被各国车迷租赁一空,为的就是“打开窗子就能看见F1。”特别的摩纳哥站每年都吸引大批世界各地车迷前来,他们把这一站称为“皇冠上的珍珠”。你可以一边躺在游艇上晒太阳,一边懒散看一眼比赛,也可以选择坐在和“赛道”仅一道护栏之隔的咖啡店里饱餐一顿后伸长了手问走近的车手要个签名。因为除了赛车的轰鸣,更多人所追求的,其实是种别样的生活方式。“在摩纳哥,无论选择何种方式,你都可以生活得惬意轻松。”佩基的脸上充满了得意。

  自行车助推城市发展

  “全民F1”的摩纳哥馆对面,随处可见标有“绿色国度、自在游走”的自行车和环绕整个场馆的白色自行车道,这让“自行车王国”丹麦馆显得素雅许多。

  在丹麦540万人口中,自行车的拥有量达到了420万,只有90岁以上老人和3岁以下孩子不被允许骑车,成人一般都拥有两辆自行车,一辆代步,另一辆用来运动。在倡导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丹麦把自行车视作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而如此高的自行车普及率使得丹麦成就了许多自行车名将。在世博会这个大舞台,除了国宝“小美人鱼”,丹麦人要秀的,无疑就是他们的自行车文化。

  就外型来看,丹麦馆由两条相互倾斜、上下重叠的环形轨道构成。从空中俯瞰,整个场馆是个巨大螺旋体。再涂上浅蓝色涂料,环形轨道摇身一变就成了哥本哈根市内随处可见的自行车道。

  丹麦馆的工作人员克里斯蒂娜告诉记者,通过20年的建设,如今的哥本哈根,自行车道早已覆盖整个城区。自行车道和汽车道、行人道在高度上错开,每天上午去往市中心和每天下午从市中心返回城郊的时段,红灯很少,骑车的最高时速能达20公里,而汽车的平均时速也不过27公里。

  而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欧登塞案例馆,丹麦人给出的参展主题就叫“自行车复兴”。各式各样的自行车,成人车、儿童车、老人车、赛车、运货车在这应有尽有。作为丹麦第三大城市,欧登塞整个城市80%的道路都是自行车专用道,总长超过500公里,有25%的人选择自行车作为首选交通工具,80%的学生骑车或步行上学。尽管如此,欧登塞还计划在未来10年内将骑车出行的比例提高到38%。

  丹麦人为什么会如此青睐自行车?馆内工作人员克里斯蒂娜给出的原因很简单——健康和自然:“以适中的节奏骑车半小时,消耗的能量和半小时蛙泳相当。如果加快点速度,骑车燃烧的脂肪就相当于一次慢跑。我和周围的朋友们从小就都习惯把骑车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去学校,去体育场,去郊外,基本都靠自行车。”

  体育造就城市活力

  在世博园里,除了足球、赛车、自行车这些“热门项目”,还有各种有代表性的体育元素——挪威馆的冰球、芬兰馆的冰壶、黑龙江馆的滑雪、澳门馆的武术……如此多的体育元素出现在世博舞台,究竟是要表达些什么?

  为此记者昨天特地采访了长期从事体育人文研究的上海体育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肖焕禹。在他看来,体育元素的集体亮相,恰恰符合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体育,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体育,人们可以强健体魄、愉悦身心,获得激情,充满活力。而只有当人有了活力,才能够去创造和改变城市和生活。无论世博展馆里展示的是什么展品,其背后都离不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体育运动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肖焕禹告诉记者,体育与世博结缘其实由来已久,作为体育领域最高级别的国际盛会,奥运会就曾亮相于世博会舞台:“1900年,第二届现代奥运会和世界博览会同时在巴黎举行,以此借举世闻名的世界博览会提高奥运会的影响力。当时,作为世博会的一部分,1900年奥运会以‘国际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形式进行,所有比赛海报、门票及奖牌上出现的也都是‘世博会’而非‘奥运会’字样。”

  如今,一百多年后的上海世博会,和体坛另一盛事——世界杯再度“邂逅”。在以“足球之名”对世博园内各类体育元素展开一番探究后,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主题的理解,仿佛也更深一层。 (王星)

编辑:杨永青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