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上,众多游客对所展示的生态城市、低碳生活案例心生向往之情,但往往会同时惋惜“离我们太远,现在难以达到”。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铁珩说,低碳生活其实离普通人很近,完全可以从现在开始身体力行“绿色消费”——生态城市,人人皆有可为。
在昨天(4日)举行的 “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活动上,孙铁珩畅谈观博感受。他对未来城市馆和英国伦敦零碳馆印象尤深:未来城市馆以九个雕塑分别象征和谐、安居、可持续等绿色规划理念,让观众过目不忘;而零碳馆生动展示了可持续发展的蓝图,堪称“生态城市的榜样”。其他展馆也有不少环保与发展相得益彰的佳例,值得慢慢体味。
“不过,更关键的是在参观世博之后,如何真正践行。”孙铁珩说,我国在不久前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这个目标“很不简单”,需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实现;不仅要靠技术攻关,还必将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比如改变唯GDP的发展观,树立绿色GDP的理念。绿色GDP究竟怎么计算,如何合理评估创造的经济价值与付出的环境成本之间的关系,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公认方案,在我国更可能遇到执行困难。”
当前,“低碳”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年轻人以“低碳一族”为时尚。孙铁珩指出,践行低碳生活,应避免三个消费方式误区。首先是追求过度的便利消费。比如在超市,摆放肉食品的冰柜为了顾客方便,往往做成开放式的玻璃门,其实能耗巨大;又如上班用私家车,加剧了交通拥挤和能耗。有一组中外比较:在日本东京地区,私家车的一年使用里程为3000—5000公里,而我国则是1万至1.5万公里。
其次是一次性消费。如用水的一次性行为未受到重视,循环利用还有很大空间。孙铁珩说,60%的生活用水、80%的工业用水不需要特别干净的上水;污水经过处理后,完全可以浇灌绿化、冲洗厕所、清洁街道,大大节约资源和能耗。
消费方式的第三个误区是奢侈消费倾向,小商品大包装的浪费司空见惯,私家车攀比大型、豪华而不计能耗。这种种表现都可说明,生态意识的真正树立在我国还有很长路要走。
怎样才是“绿色消费”?孙铁珩提出了五个“节”,除了节约用水、用电、用纸,还包括“节衣”和“节食”。夏天,公务人员、商务人士穿短袖以少开空调,家庭不购买过多衣服;提倡素食,一公斤肉食往往需4—5公斤的粮食转化,素食不但有利健康,也可减少排放,保护环境。
“低碳生活,不应仅仅停留在世博会的展项中,而应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广泛提倡,使其成为我们统一的认识、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行为方式。”孙铁珩说,如果人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绿色消费者”,生态城市并不遥远。(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