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走进世博园,随机采访30名游客,聊聊他们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在世博园最大的收获。
排队展现文明素质
5月29日,上海世博会单日入园人数首破50万。馆外排队,通常以小时计;德国馆、沙特馆、日本馆、瑞士馆等热门场馆,如果能在3小时内进门,算运气好。
人太多,排队太久,是所有受访者的共同感受。25岁的福建小伙郭宏远已5进世博园,“馆外排队时间,加起来超过24小时。”为看沙特馆超大影院,他等了近5小时;排队3小时进英国馆,烈日当空,他险些中暑。
问及“最大收获”,他脱口而出的,竟是“排队”。他说,世博人气旺是好事,“这么多人一起排队,其实是磨练意志、考验耐力的好机会。既然排队在所难免,大家不如微笑以对,努力保持平和心态,展现自身文明素质。”
美人鱼前读懂童话
世博会满月,恰逢儿童节。孩子是世博园随处可见的风景,他们获得了什么?
来自浙江海盐的6岁女孩沈晔欣看起来很兴奋,在世博轴附近蹦蹦跳跳,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进世博园,她目标明确,拉着妈妈,直奔丹麦馆。
沈晔欣特别爱听妈妈讲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如今,原版“小美人鱼”雕像从丹麦远道而来,她岂能错过。在丹麦馆,她不但见到了童话主人公,还对故事有了新的理解。
透过馆内大屏幕,沈晔欣看到雕像是如何运到上海的。她还看到,乱扔垃圾曾把哥本哈根港口弄脏,丹麦人马上迁走工厂,净化污水,工业区变成公园,港口里游泳的人又多了起来。
170多年前的经典童话,在世博园里长出绿色环保的翅膀,飞到孩子眼前。
馆外欣赏也是享受
和外孙女沈晔欣不同,60岁的陈桂仁对世博园里美轮美奂的建筑印象最深。
“许多场馆,根本不用进门,从外面看,就是一种享受。”老人感慨道,“我最喜欢中国馆、英国馆、西班牙馆,其他场馆也各有特色,都很漂亮,个个是艺术品。”
起初听说,世博会有一个国际惯例,大多数场馆将在会后拆除,陈桂仁觉得特别可惜。在世博园逛了一天,他的想法渐渐转变。
“半年后,参展方都离开了,建筑即使保留下来,一没展品,二缺气氛,感觉肯定不如现在。”他说,“况且,很多场馆在造的时候就采用了生态环保材料,拆下来还能循环再利用。”
陈桂仁补充说,或许正因为这些建筑只能保留6个月,更显珍贵,才会有那么多人赶来参观。“有时候,遗憾也是一种美。”
小礼物留下大印象
37岁的温州商人柯受聪从环保袋里拿出一个青瓷小茶杯,对浙江馆赞不绝口,尽管排队2个多小时。离馆时,游客能喝上一杯现泡茶——上等龙井配虎跑泉水,茶杯留作纪念。
襄樊姑娘曹亚梅也收藏有一个茶杯,杯身印有台湾馆的标志。台湾馆送客时,准备了一杯高山茶,附赠小茶杯。
安徽来沪打工的小伙子张山,在园区转悠一天,收获一本世博护照和7个国家馆印章。他记不清那些国家的名字,但翻阅护照时,仍颇为得意。亲身参与世博的这份光荣,足够他向朋友炫耀一阵子了。
还有9岁的宁波男孩俞文涛,世博最大收获是一块美丽的小石头。那是阿富汗特有的青金石,他因此记住了阿富汗,并将阿富汗馆选为印象最深刻的世博场馆。
礼物虽小,但与之相连的,是一段有关世博的美好记忆。喜欢世博的理由,也许就藏在其中。
本报记者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