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21日电(记者吴宇 宫一栋)虽然德国国家馆日为期仅一天,正在此间访问的德国总统克勒却连续两天“泡”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里,津津有味地在浦东浦西两个园区考察参观。20日下午,克勒还与几位中德专家“小聚”,围绕“变革中的城市——21世纪的都市生活”的主题各抒己见。
在上海世博会创新项目之一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汉堡案例馆,克勒首先简要总结了两天的世博之行:“这是一个讨论城市化问题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舞台,而城市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这里让人们交流思想,启发新的理念,探讨解决方案,是一个无国界的城市实践区。”
面积约15公顷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位于浦西园区,被称为上海世博会的“展中展”。片区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告诉克勒,这里汇聚了来自全球五大洲的47个实物建设和展馆展示案例,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四个领域的实践,分别是“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和“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这四个领域表达的主题分别是“尊重市民”“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和“尊重科技”。
“我们认为,这四个‘尊重’,应该成为未来城市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唐子来说。
克勒对此表示出浓厚兴趣。他以身处的案例馆所代表的上海友好城市汉堡为例,谈起各方面的平衡对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但绿色环境、生活质量以及社会道德的稳定,同样需要关注,并且在城市规划前期就应充分予以考虑。”克勒说。
在“小聚”的专家中,来自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中国过去的30年甚至更早的阶段,从人口角度和创造的就业机会而言,基本上还是“大农村、小城市”的格局,而未来20年,将变为“小农村、大城市”,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他强调,这一重大的社会变化,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未曾遇到的。
茅于轼以“空巢家庭”和人口老龄化为例,提醒对城市交通、住宅、休闲以及规划设计都会带来一系列影响。
克勒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虽然发展阶段不同,但德中两国在这些领域面临的挑战是类似的,这也为两国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各领域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克勒特别强调,面对未来的社会变化,城市的调试应早一步开始,否则越晚代价越昂贵。
19日晚,在参加了当天举行的德国国家馆日活动并参观了世博会浦东园区后,克勒深有感触地说:“中国馆将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与现代城市建设紧密相连,德国馆生动呈现和谐都市的理念,都是在为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克勒强调:“上海世博会是相聚之地——不仅是人的相聚,地区的相聚,更是思想的相聚。若要不带偏见地了解认识不同的人,这里将是最好的机遇!”